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摆环境学院闭青年学子走进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次数: 作者:环境学院 来源:环境学院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10月20日,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师生及部分地学实验班、化生大类新生一起前往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开展环保产业实践,践行十九大报告精神。

    在参观学习中,同学们了解到在国家努力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多位院士、杰青等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得以倍增式发展。同学们参观了工业废水处理模型、富集生物处理模型、污泥深度处理、大气处理治理模型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观摩实践和理解中。

    参观

    在国家水专项重大成果转化基地,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大环境学院校友姜笔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心在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模式,详细讲解了两项先进的核心技术,即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和911制品厂麻花磁性树脂技术。他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要求号召青年学子们以兴趣为导向、以科研为牵引,积极加入环保创新的行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媛表示,十九大报告振奋人心,特别是其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更加鼓舞了我们环境专业的学子,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同学们将所学、所闻、所见、所感融会贯通,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将脑海中的美好画卷落实到行动中,建设美丽中国。

    在交流座谈中,结合工业污染控制、再生水处理技术和河道污染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同学们对先进技术、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在参观实践后,学子们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所学专业谈感想、谈体会。

    座谈交流

    环境学院2016级博士生何甦说,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科研工作者,我们不断研究新环境保护技术,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以前我们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九大报告中为我们进一步指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战略主动的战略资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十九大报告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关注鼓舞着我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环境人继往开来、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就能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大放异彩。

    环境学院2015级硕士生金晶说,作为一名党员环境人,在享受到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红利的同时,有责任思考十九大对于环境人的要求。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问题也是矛盾之一。“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党和国家交给环境人的时代使命,我们也会继续以高要求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为未来中国环境的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环境学院2017级硕士生汤亚茹说,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多次提到“美丽”的概念,并提出新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生态环境愈发被重视。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子,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要充分贯彻 “两山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创新必不可少:既要进行科技创新,以更低的环境负担实现更快的经济发展,以更低的经济成本获得更好的污染治理效果;更要进行观念创新,以协调统一的视角看待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蒋朝说,十九大的召开,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特别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我认为要保护青山绿水、修复被破坏的青山绿水需要建立和完善两只臂膀:第一只臂膀是政策,唯有政策才能保青山绿水不被受当前经济利益诱惑的人们的破坏;第二只臂膀是技术,发达的技术犹如一名良医、可救疾病中的环境归于健康,继而为社会提供长久的效益。未来我将更好地投身于学习和科研,将知识转化为成果,为绿水青山贡献绵薄之力。

    环境学院2015级本科生束秋子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一名环境学院的学子,我深谙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必定离不开环保事业的发展。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为后代守住金山银山。为了高效、平衡、和谐地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匹配,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我们环境人更应当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