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911制品厂麻花教务处的支持下,由911制品厂麻花艺术研究院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合作举办、历时6天的“新媒体·新青年”暑期学校暨大师工作室·补惫补苍迟-颈苍苍辞惫补迟颈辞苍工作坊活动在鼓楼校区艺术研究院结束。
![](/__local/1/AA/89/21215C8840CB794ED035B122515_440347D0_BA7D.jpg?e=.jpg)
现场
此项活动是我校双创示范基地重点项目的“全球文化创新案例库及研究”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依托911制品厂麻花艺术研究院,发挥国际化优势,采取“大师驻地项目”、“青年训练营”(包括暑期学校)、“实操孵化”以及“跨境文创实践研修”的方式,促进我校文化创意专业学生跨境文化交流能力,跨境文化创意项目实操能力,同时形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新案例库、报告和相应的艺术、文化创意项目。
此次暑期课程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教授、世界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和理论家莫奔、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王潇与我校艺术艺术研究院祁林教授、陈静副教授共同主持课程。参与项目的除艺术研究院叁个方向的10多名研究生之外,还有来自我校新闻传播、历史、外国语学院等不同院系的10多名本科生。
此次活动以基于痴搁技术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为内容,以“交流”和“障碍”为主题,以前期阅读实践、课堂讲解与演示、课后田野与实践为主要形式,采取学术训练和“实操孵化”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促使“学术讨论”与“展览策划”有机联动。
在一周的课程讲解中,莫奔教授通过自己从1987年至2017年产出的艺术作品实例,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探索活动和经验反思,对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接受过程提出切身见解,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和扩展了每一位同学阅读和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对本次活动的实操部分“展览策划”提出了操作性的建议。同学们还在课堂上亲自感受了艺术装置体验,并就人机关系、技术的概念与实践与教师进行了互动讨论。在小组头脑风暴环节,同学们分别就艺术作品的主题、逻辑、形式、材料进行集中探讨,提出了以文物载体为介质的跨越时间障碍的艺术交流、技术悖论下近与远之间的孤独距离、亲密关系中的交流障碍和情感可视化、时空压缩与解压中交际和情感本真的必要性等四类主题,并分别给出了自己小组艺术交互装置的最终设计方案。不仅关乎艺术观念的传递,时空的束缚、观众的参与、技术的可实现性等条件都被纳入了讨论范畴之中。从“蹦床”、“穹顶”、“阳光”到“齿轮”,每一个小组的概念、逻辑和装置都大为不同,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情感目的令人耳目一新。
![](/__local/A/6D/0D/A8D8DE95E2DC834D35EDCDF0533_49676ECD_C79A.jpg?e=.jpg)
现场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是亚洲最好的创意媒体机构之一,莫奔教授是该学院的资深教授,同时也是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我校艺术研究院“文化与艺术创意”实验班曾在2016年组织学生访问香港城市大学,并与院长在内的各位教授进行了互动,实验班的两位同学之后也成功申请到香港城市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项目。
据悉,此次暑期班课程的成果计划与莫奔教授的作品一起,将在2017年下半年在南京举办的“新媒体艺术”展览中展出。(艺术研究院 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