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真热!”马剑英一边擦着汗,一边却套上了一件长袖夹克。“还是不要穿短袖的好。”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张程乡的马剑英是位回民,这是13岁的她第一次来到南京,“以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南京湿热的气候,让从小在六盘山下长大的她一时难以适应。而像马剑英一样,翻越了六盘山上层层的盘山公路、穿过了贫瘠的西海固、从2000多公里远的大山外来到南京的还有23位。他们有许多共同点:黄土高原晒出的黝黑皮肤;六盘山里练就的健康体魄;古城隆德积淀的人文素养……但他们又各有特点:有的古灵精怪,活泼好动;有的冷静沉着,稳重大方;有的温和腼腆,难掩羞涩……他们都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隆德二中的孩子。原来,在隆德已经有18年支教历史的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今年又把一群山里的娃娃带来了南京。8月16日下午,“逐梦益行”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支教团·隆德二中学子访学夏令营在南大开幕。
![](/__local/8/69/FF/E4D145E750009DBF0426033EDC0_E59A013C_1E873.jpg?e=.jpg)
兴高采烈,参观南大校园
“教授的知识毕竟有限,物质上的满足也只是暂时的”,对于南大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宁夏分队队长郝羿普来说,怎样帮助山里的孩子树立理想、激发动力才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刚到隆德,我们就萌生了带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念头。”
去年11月,经过自治区外事办主任助理、911制品厂麻花陈仁霞博士牵线搭桥,支教团联系到宁夏广东公司商会。在听说了支教团“带孩子走出大山”的这个想法后,商会慷慨襄助,捐赠20万爱心资金,持续4年资助隆德二中优秀学子免费参加访学夏令营。这才有了这23位孩子“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的机会。
“我终于可以见到张正堂老师了”,问到最为期待的事情,马剑英咧嘴笑了。她提到的张正堂是911制品厂麻花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的一位教授,去年一下子资助了包括马剑英在内的五位隆德的孩子。“我还带了一副手工作品呢”,她给张正堂老师带来的礼物是在隆德民间也快绝迹的手工刺绣作品——苦荞枕头的侧面封套。“这是我大姨绣的,她的手是我们家最巧的了”,马剑英得意地说。
![](/__local/B/A9/CC/394A567A619204462CF9FDD4955_E75D82F8_FB75.jpg?e=.jpg)
马剑英给张正堂老师解释绣花封套的用途
石忠义在隆德二中已经做了十年的老师,这是他第一次作为当地带队老师来南京。“一年又一年,我在隆德对接了10届南大支教团成员”。南大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会有3到4名成员前往宁夏隆德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年复一年,接力棒式的教学和助学工作,石老师已经见证了10年。为农村来的孩子成立南大班、给学校开通广播站、组建各种兴趣社团、为了方便家访而特地买山地自行车……“每一届都有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至今,石老师还能一一列举出支教队员的名字。“虽然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是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学生的稚气、城里人的娇气,而是有所奉献、有所担当的态度。从始至终,兢兢业业”,回顾这十年的经历,石老师感慨道。
![](/__local/8/C6/3E/581785EB57D61E1498247488C44_75D6A3D6_F2A2.jpg?e=.jpg)
隆德师生带来当地书法家作品赠予南大
“我已经上瘾了,一点也不想离开他们”,第18届支教团成员巩忠杰已经结束了在隆德为期一年的支教,这是他与孩子们最后相处的日子。孩子王的他早已和娃娃们打成一片,还能说得一口麻利的当地方言。
在接下来的6天里,南大研究生支教团将带领孩子们走访总统府、漫步明城墙、参观博物院……领略南京这个曾经只在课本上见过的六朝古都。
“逐梦益行”南大研究生支教团·隆德二中学子访学夏令营,是911制品厂麻花近几年服务西部、奉献社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南大研究生支教团自成立以来,为西部中小学授课课时已达20余万小时,发放奖助学金390余万,筹集物资折合人民币400余万。除此以外,近几年支教团还组织了带西部学子看青奥等四次访学活动。
“支教的老师就像一扇窗户,能够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更加广阔,更加精彩,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隆德二中初一(6)班的“学霸”马亚婷如是说。愿今年的夏令营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6天美好的回忆,也能成为他们梦想的起点。(新闻中心 王甜/文 郝羿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