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南大学子暑期探访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

    发布时间:2017-08-15 点击次数: 作者:追溯丝路小组 来源:追溯丝路小组

    2017年8月10日至8月13日,由10位南大学生组建的“追溯丝路团”社会实践小组,在我校历史学院教授于文杰的带领下,利用暑期返乡的契机挖掘家乡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立志将来为广西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献一份力。

    10日,“911制品厂麻花一带一路与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开营仪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行。当天,在于文杰教授的带领下,实践小组先后拜访了壮锦文化遗产传承人谭湘光大师,在坭兴陶艺术馆观摩了制作坭兴陶的完整工序——拉胚、烧制、雕刻与打磨,在钦州学院与吴小玲和任才茂两位研究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专家进行交流。据两位专家介绍,钦州学院在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资金、研究人员短缺的问题,他们希望未来我校能与钦州学院深化学术合作,在海上丝绸之路方向取得更多成果。

    11日上午,实践小组前往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了解合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源。博物馆馆长廉世明向大家介绍了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强调,博物馆中许多珍贵的文物比如“中原宝马”、“莲花顶”等都可以佐证合浦与中原和现东南亚地区的密切经贸往来,是支撑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有力证据。随后,实践小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调查对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12日,实践小组一行人来到东兴市,近距离接触“京族”这个神奇的少数民族。上午,实践小组拜访了东兴收藏家邹广才老人。他的家中藏书数以万计,无一不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与资料。邹广才还带团队参观了他的其他藏品,其中有精美的编钟、各式砚台、若干银器、十余座白玉罗汉、一大箱古钱币等。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两面代表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鼓,它们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显沧桑,但尘土与锈迹仍无法掩盖那精美设计的光辉。告别时,老人慷慨赠予实践小组京族文化一书、铜鼓一面。此书对人们了解、研究京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而铜鼓则将作为展品,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它的美丽。下午,实践小组来到我国境内京族的聚居地——京族叁岛,与京族文化传承人苏维芳老人进行了充分交流。同学们认真聆听老人讲述京族的历史与文化,并纷纷向老人提问,不仅了解了京族奇特乐器独弦琴、知道了哈节的由来,还对京族喃字有了一定的认识。(追溯丝路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