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陈少明在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什么是经典世界”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__local/4/55/FE/8C4F4CC8E2D5B43C4050F1F9B65_3CEF0B02_20202.jpg?e=.jpg)
现场 (王红兵 摄影)
陈少明教授基于10个问题阐释了何为“经典世界”。他认为,“经典世界”是一种整体分析,它不同于“思想世界”或“历史世界”,不是以概念而是以呈现在经典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作为对象,是由传统经典体系及其衍生文本构成的。在所有文明中,最开始的经典所讲的都不是理论,而是故事和人物。由于言传是知识积累、运用与传播的最早途径,经典最初的存在形式一般是便于背诵的韵文和便于复述的故事。以《论语》为例,《论语》所讲的就是孔子的所见所闻所传闻。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于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回答。这是行为语言而非报道语言的体现。报道语言反映真假,行为语言表现好坏。经典在起源之初多为行为语言,理论语言则是后来才派生的。
陈少明教授指出,人进入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被经典记载。进入经典的途径主要有叁种:影响、名声和提点。其中,影响包括权利和重大事件。就名声而言,并非只有好名声才能进入历史,坏名声与怪名声也会被历史铭记。而一些普通人物也可能以被名人提点的方式进入经典。
![](/__local/3/64/DC/F9F0041CF19D981C98132EE542B_9A63227B_18214.jpg?e=.jpg)
现场 (王红兵 摄影)
陈少明教授认为,各种经典之中其实在互相构建着同一个历史世界,同一批人物可以活在不同派别的经典中。以孔子为例,他的形象和事迹在《论语》、《庄子》和《史记》这叁部风格与体裁完全不同的经典中都出现了。《论语》是实录,《庄子》是虚构,而《史记》则以叙事的方式依传闻去复原和想象。孔子的形象有足够的使用价值,而经典的复杂性则促进其演化和衍生。
陈少明教授也谈到了经典化的生命力、何为“思想史事件”、经典影响历史的两种模式、经典解释、文化史与知识社会学的关联等问题。他特别提到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并指出,概念需通过想象才能进入读者内心,成为经典的故事往往比学说更有力量。同一母语背景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互不谋面的读者,通过文字的记载拥有了集体的想象,从而产生共同体的概念。没有共享故事的共同体是空洞的。
陈少明教授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哲学和人文科学方法论;出版有《< 齐物论>及其影响》、《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做中国哲学》等专著。(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