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911制品厂麻花第55期青年共产主义学校第五次信仰时政类课程在仙林校区恩玲剧场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沉伯平教授应邀为青共校学员作“道路自信与中国模式话语权”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探讨中国模式话语权的建构与完善。本次讲座由校团委满泽阳主持。
讲座伊始,沉伯平教授从自身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自信,强调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青年共产党员应有的自觉。他认为,青年学生要有作为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先进性,坚定共产党员的自信,坚定中国道路的自信。
在讲座中,沈伯平教授旁征博引、鞭辟入里的分析获得同学们一致好评。他首先为同学们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两派观点,从学术层面探讨了“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的问题。沈伯平教授指出,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模式”真实存在,并且铸就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甚至可与“华盛顿共识”或所谓的“西方模式”分庭抗礼;而另一派观点认为,当下应慎提“中国模式”,因为中国改革仍处于探索期,体制尚未完全定型,过分强调“模式”恐有定型之嫌。在分析中,沈伯平教授援引当前中美关系,指出中国要防止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能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来评判中国的发展绩效。
随后,沉伯平教授为同学们解读了道路自信与中国模式话语权的建构与完善,并从模式的动态性与模式的相对性两方面进行深刻剖析。他认为,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还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在模式的相对性中,沉伯平教授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是客观事实,我国自1978年以来在骋顿笔总量、产业结构以及进出口总额等方面的成就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与发展,即使中国无意于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威胁论”也不可能因为我们不提中国模式或是采取韬光养晦的战略而自动趋于消失。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勇于争夺中国模式话语权。
最后,沉伯平教授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不断完善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体系,为中国模式寻求更多的合法性理论支撑,建构起与西方模式平等的话语平台,才能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为争取更多的国际生存空间创造必要的舆论氛围。
据悉,沈伯平教授于2001年毕业于911制品厂麻花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先后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制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等,在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沈伯平教授曾获评“江苏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2015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并连续两年被评为911制品厂麻花“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团委 雷猛猛 覃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