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江畅教授谈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发布时间:2017-05-16 点击次数: 作者:黄芮雯 来源:新闻中心

    5月15日下午,仲英道德讲堂在我校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江畅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对于德性伦理学当代复兴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担任主持人。

    现场 (王红兵 摄影)

    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古典德性伦理学复兴运动,究其原因,江畅教授认为,其一是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近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伦理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制度和文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这将经济道德原则泛化为一般道德原则。其二是近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伦理学本身存在重大偏颇。他表示,“当时的伦理学虽然充分给人自由,却仅着眼于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是否有消极影响,是否符合法律,不管个人生活、信念、理想如何,丧失了对人们生活的指导。

    江畅教授通过援引“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德性伦理学体系的来源问题,阐述了德性理论学复兴的过程,并向同学们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幸福、德性和实践智慧。江畅教授认为,这一问题背后隐含共同体对德性的意义,因而形成了较为完整、古典的哲学体系。他由此介绍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中的叁位重要人物和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叁个主要流派,即当代新西兰伦理学家荷斯特豪斯的幸福主义,美国斯洛特基于行为者的德性伦理学解释及卡罗尔·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的发展》提出的关怀伦理学。

    江畅教授指出,当代德性伦理学基本观点中既有共同点,如伦理学主要回答“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强调了道德的不可法典性,将德性问题作为伦理学的中心议题,肯定道德运气的存在等;也存在着分歧观点,如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德性的目标是指向个人幸福还是他人福祉、德性根源于理性或实践智慧还是根源于情感或同感、德性是只有公正的视角还是有关怀的视角、德性伦理学应当“以行为者为焦点”还是应当“以行为者为基础”等问题。此外,江畅教授还分析了学界对德性伦理学的批评,指出传统德性伦理种存在自我中心问题,并且无法指导人们如何实践,难以应用。

    江畅教授最后强调,现代文明存在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社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自由意志,还要关心人们的生活、人格和品质。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让人们看到了旧有伦理学的局限性,不仅促进了人们对近代以来流行的规范伦理学偏颇的认识,深化了对西方古典德性思想意蕴的理解,还为人类德性思想贡献了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使德性问题的研究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得到公认。

    江畅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价值哲学学会(滨厂痴滨)前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文化建设蓝皮书》、《文化发展论丛》、《道德·价值·文化丛书》主编。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近年来研究文化问题。已出版专着译着30部,发表论文260余篇,6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叁等奖,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黄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