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导演关正文南大分享《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4-28 点击次数: 作者:马宝涓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4月27日晚,在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名栏目进课堂》的讲座上,《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围绕“受众的核心利益与文化的市场机制”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见字如面》的制作过程与市场运营情况。讲座由徐慨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南大各院系及南京其他高校的同学前来参加。

    关正文现任实力文化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栏目。他把近两年在互联网集中涌现的“泛娱乐”、“浅娱乐”等文化产物,定义为代偿机制下的产物。他认为,文化市场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主流仍旧是主流,这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规定性,它有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这也是“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基础。

    谈及《见字如面》被评价为“清流的逆袭”,关正文表示自己一直很拒绝“清流”这个概念,反而呼吁大家应像“尊重生物多样性”一样去尊重文化产物和价值观的多元。面对短期的代偿作用与长期的多元生态,他总结道:“人类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由每个人的个体利益决定的。”这与“所有的精神消费都有一定的娱乐属性”一样,都是精神生活需求的特征。

    在上周,《见字如面》单集最高点击量超过了7100万,单曲最高点击量超过4000万,关正文说这个节目归根结底是“回到常识的一次尝试,它符合每个人的个体利益”。做《见字如面》于他而言,并不是对情怀的坚守,而是因为他判断对这种利益产生需求的人群足够大。但目前,文化市场化的历程一直被偏见包围,“不相信市场,就是不相信受众。《见字如面》的传播过程,就证明了庞大的受众对于主流文化的诉求是多么的明确和强烈”,关正文如是说。

    在讲座的尾声,关正文真诚地说,“做传媒最大的乐趣,是当你做的节目被千万人收看的时候,那个时刻是非常快乐的。”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后,在场同学积极与关正文进行交流。关正文就传统的电视时代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进行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市场机制对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先进性的观点。对于优质内容的生产,“真正的成败在于一封封信的挑拣、一个个演员的挑选”,他始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网络内容的竞争,更趋向于对社会市场型优质资源的集聚和争夺。”(新闻传播学院 马宝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