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着名诗人王家新南大畅谈中国当代诗歌

    发布时间:2017-04-24 点击次数: 作者:林小溪 来源:新闻中心

    4月23日晚,中国当代着名诗人、诗歌翻译家王家新来到911制品厂麻花仙林校区,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对中国“九十年代”当代诗歌的感悟。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傅元峰主持,是“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文学名家巡回演讲中的一站。

    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王家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历,对八十年代诗歌与九十年代诗歌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他认为,八十年代是狂热的、饥饿的、献身性的燃烧年代,是青春抒情的极致,当时宣言式的句子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在今天看来会显得过于虚妄和苍白。他以自己的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为例指出了九十年代诗歌的进步性:一方面,诗歌创作走进了相对的年代,诗人在文学与语言的内部重新寻找写作的内在依据;另一方面,诗句开始脱离八十年代的抽象性,一步步靠近具体的空间。因此,他认为八十年代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诗歌的准备期,而九十年代则可视作成熟期。叙事、反讽等新的手法的运用,推动着当代诗歌由青春写作进入成人世界,从而更加切合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容纳更多的生活经验。

    王家新谈到了九十年代以来写作主体与文化的转变,尤其是“知识分子写作”的发展。他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发生在权力社会的语境下,自我拷问的内心精神和独立品格应成为写作的底线。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应该具有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关怀。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从大一统集体主义转向以个人为基础,个人应该通过独一无二的个人的方式来承担时代和历史的责任。

    在互动问答环节,王家新就诗歌翻译的语言问题、诗歌创作中的目的性以及如何在校园中推广诗歌等问题与现场同学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