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吐槽大会》出品人、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兼颁贰翱贺晓曦和脱口秀演员史炎走进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名栏目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讲座《从‘开放麦’到< 吐槽大会>:美式喜剧脱口秀的生态建设之路》,分享他们在中国做脱口秀背后的故事。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徐慨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南大各院系及南京其他高校的同学前来参加。
贺晓曦曾任湖南电视台编辑、主编、制作人,参与湖南频道《超级男声》、《金鹰节》等大型节目主创工作;任北京光线传媒《娱乐现场》制作人、电视事业部研发总监、电视事业部综艺总监。现任《吐槽大会》的出品人、笑果文化联合创始人兼颁贰翱。史炎为脱口秀演员,曾任《今晚80后脱口秀》编剧、卡司,现为《吐槽大会》编剧、吐槽嘉宾,笑果文化线下运营负责人。
讲座中,史炎介绍了美国线下脱口秀喜剧的生态以及中国脱口秀的发展状况。“开放麦”实际上是英文单词,原型为“Open Mic”,这是美国草根脱口秀明星的表演形式,一种剧场的形态。中国翻译的“脱口秀”实际上分为脱口秀(talk show)和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两种形式(本次讲座及本文中的“脱口秀”都指后者)。在美国,大小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很普遍,很多素人就是从这种“开放麦”的形式中逐渐起步。
脱口秀有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脱口而出”,背后是不断地去背诵、反复演绎推敲台本。史炎讲述了美国线下脱口秀演员的生存状态:他们用半年时间创作、半年时间巡演。做得好的会被星探挖掘,成为助咖、主咖,登上电视节目,擅长创作的就成为写手。这也是美国比较完善的脱口秀生态。“作为职业演员,一个段子即便讲到100遍、500遍的时候,也要像第一遍时候充满激情,这是一种职业态度”,他这样说。
与之相比,中国仍然存在落差。2009年开始,中国的脱口秀发端于深圳和上海,后来逐渐发展至北京、广州。表演者们自嘲采取种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一是在各地建立尽可能多的俱乐部、做开放麦,寻找签约好的写手和艺人;二是在大学落地脱口秀社团,举办脱口秀冬令营开展培训;叁是公司开展培训,“一个是把人揪上来,一个是把网撒出去,两方面我们都去做”,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寻找更多人才。
史炎认为,脱口秀不是一种表演,而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如果能让你换一种方式看世界,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与其说“脱口秀”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精神”。
贺晓曦主要讲述了他们创作《吐槽大会》节目的思路:节目制作之前除了需要解决怎么创作、喜剧冒犯性的边界的问题,更要讨论“《吐槽大会》能给大家带来什么”的问题。“真实”、“勇敢”、“宽容”,贺晓曦提到了这叁个关键词。他认为,首先,真实是把节目信息往前推的一个核心的点;其次是勇敢,它是非常值得被表达的价值观,敢于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缺点;而宽容即不管是谁,都有讲话的权利,比起传统综艺的抢话规则,《吐槽大会》更像一场公平的讨论。这种方式,本身是有趣的、有力的、容易被复制和传播的。
节目制作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甚至在录制一段时间后,才找到赞助商和播出平台。“好的内容会产生非常强的连接性”,贺晓曦鼓励想做喜剧、有天赋或者有韧性的人,都加入这个体系来尝试。他说,“未来这个行业需要有更多没天赋的人参与进来,踢球的人多了,才会出现梅西,体校是训练不出梅西的。这是我们对这个生态的理解。”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结束后,现场同学踊跃提问,与两位主讲嘉宾交流对于“脱口秀”的问题。整个讲座形式像是一个小型“吐槽大会”,引得同学们笑声和掌声不断。在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于脱口秀以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进一步了理解。(新闻传播学院 李亦玄 丁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