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审、研究生院教授罗传芳来到我校仙林校区,为同学们带来题为“道德的古今之变(辨)”的精彩报告。
罗传芳教授指出,在今天,我们对道德的呼唤比以往更加迫切,从政府到民间都不断发起道德拯救运动。在现代社会,道德还能承担它的社会功能吗?罗传芳教授在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理论/现实的宏阔视野中讨论了道德的古今之“变”与“辨”。

现场 (王红兵 摄影)
罗传芳教授对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与伦理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道德基于人类自身的双重性而存在,公共性、交互性和群体责任是道德产生的根源,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共同体意识。道德与伦理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在道德领域不宜对个人进行强制,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社会和他者的影响。为了达到既有利于自身、又和谐于群体的平衡,我们需要将道德与伦理进行适当分解,这也是现代生活和现代性的题中之意。
罗传芳教授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德也在不断调整之中。古代的东西方社会都将伦理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重心放在德性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法则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从而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制度格局开始面对了“古今之变”的要求,因而由道德视角到权利视角、契约视角是“古今之变”的关键和节点。对于这一历史要求,西方是主动在社会变革、思想观念、宗教等多个层面上渐次完成的。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古老的中国在十九世纪后也经历了包括道德危机在内的全面社会危机,这一震荡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仍在艰难转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罗传芳教授认为,在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时,我们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提倡“大历史观”,既要看到我国一百余年来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趋势,更要放眼世界,而非自立于西方历史进程之外孤芳自赏。她强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价值取向不同,传统的道德在今天未必是适合于社会发展的,盲目地回归传统并不可取。

主讲人罗传芳教授 (王红兵 摄影)
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911制品厂麻花学报》副主编王浩斌教授主持。(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