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晚,仲英道德讲堂第六期讲座如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英文版主任编辑付长珍以“‘我’,如何‘在’”为题,在我校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做精彩报告。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现场 (佘治骏 摄影)
何种“我”?如何“在”?付长珍教授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史,向来不乏先贤大哲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追问。当现代性在中国高歌猛进、摧毁田园牧歌的同时瓦解了传统社会的价值基础,天道秩序崩溃,圣贤人格退隐,德性的完美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基石,种种价值焦虑都指向了“中国的现代性与个体的生存重构”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付长珍教授通过援引“我者,德之主”、“德者,道之舍”等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阐明了个体精神发育过程中德性的本体论意义,提出作为德性的主体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同一体、追求自由个性的同时也要追求知意情全面发展等观点。付长珍教授强调,如今我们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要求培养全智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
那么,在主体进行德性自证、精神挺立之后,作为普通个体又该如何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内确立自我的国民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呢?付长珍教授指出,劳动观念的脱颖而出,使社会大众得以用“劳动”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作用,以“劳动”为核心确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她认为,是劳动观念建立了中国国民自我价值认同的基石,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趋向自由的劳动是合理价值体系的基石,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格本质。

现场观众 (佘治骏 摄影)
然而,在市场时代资本和劳动的二维结构、二元博弈中,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后圣贤时代的价值真空,个体如何安顿自身的价值和灵魂?付长珍教授指出,工匠精神是启蒙时代的象征,面对大机器生产,人应该许可自己的局限性,并通过发挥个体的优越性来对抗机器和技术的优越性,创造活力,拯救自我。坚持个体性赋予我们的特色,给予普通劳动者尊严和快乐,这样的社会才是我们应该追求、拥抱的社会。
在讲座末尾,付长珍教授由现代自我回溯传统之根,探讨应对市场时代伦理失序与心性失序的方法,以求在实践中培育个体价值,在资本时代成就自由的人格。付长珍教授进一步发问: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体现和特征在于其多样性,在市场时代,如何实行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伦理制度,如何对义利关系进行新的阐释,又当如何重建资本与劳动、市场与道德之间的新型关系?这些问题启迪着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据悉,仲英道德讲堂第七期主题讲座将继续举行,由罗传芳研究员担任主讲,主题是“道德的古今之辨及如何可能”。(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