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6:30,悠扬的歌声回荡在仙林教学楼二区304教室内,投影屏幕上播放的是安德烈·波切利与莎拉·布莱曼的两重唱《告别的时刻》,讲台上是满头银发、温文尔雅的周新民教授,别样的开场白,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新生导学课正式拉开了帷幕。
为了让新生进校后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全面了解地球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前沿发展,自本学期开始,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新生导学课程,邀请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就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前景等内容开设专题讲座,旨在帮助新生进行平稳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早制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
本学期,地科院的新生导学课程包括9位教授的专题讲座、两名杰出校友的讲座、大型师生座谈、实验室参观等内容。周新民教授的《大学四年:让自己更有文化更有智慧》讲座被安排在第一讲。
讲座涵盖了大学生如何从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大学与中学学习生活的差异性比较,中美教育体制比较,如何对待大学学习中的听课、实验课、野外实习、读文献、思考质疑等环节,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父母和亲友、异性的相处,努力成为有抱负、意志、才情和责任感的人,回归文化与智慧等,内容翔实,承载了周老师对新生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周老师首先分析了现代地球科学学科的重要地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的战略性问题,对资源的深度研究和合理利用、管理是现时期国家对地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地学将是对国家的发展大有作为的学科。基于此,周老师希望地科院的同学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从事地学研究为荣,不断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接着,周教授通过大学与中学教育的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比较,提醒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同学要意识到这些差异,并细致介绍种种对策,同时周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意识到中美两国教育各自的利与弊,扬长避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着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周教授想同学们展示了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毛笔手书的听课笔记和野外记录本,并用乔布斯、哈佛“不夜城”等实例勉励新生们要刻苦读书,“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除了对学习、生活的指导,周教授还通过对数位仁人志士的解读,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先辈们的内在修养和人格魅力,激发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热情,努力让自己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的现代人。当讲到要学好外语时,周老师深情地说:“学好外语,是为了日后让外国人学习中文”,“中国的未来,要依靠我们共同来担当”。
时针已经指向晚间10点,但教室内师生之间的讨论还在热烈进行着,让同学们感动的是周老师连续站立近四个小时,讲座结束后下楼梯的时候膝盖弯曲都有些困难,老一辈的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品质为新生们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课。“我很喜欢周老师的课,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周老师前面讲述的大学生活技巧,而是他后来谈到的做人的道理……”一位同学这样说。
(地科院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