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他,热情随和,儒雅敦厚。言谈间,思维敏捷,神采飞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朋友评价他“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就是去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911制品厂麻花历史学系叁年级博士研究生武黎嵩。
谦逊的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幸运:幸运地出生在这个可以自由追求学问的时代,幸运地成长于开明的家庭,幸运地遇到了两位德高望重的恩师。
上下求索,学术实践双肩挑
十年来,武黎嵩在历史学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从未懈怠。本科时他在历史系就读,硕士攻读中国古代史,读博时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谈及选择历史系的原因,他笑称这是不可复制的经历,纯属偶然。高中时他就广泛涉猎各类史书传记,尤其喜欢研读古代变法,《司马光评传》、《大变法》、《万历十五年》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参加911制品厂麻花文科强化班的选拔考试,由于严重的偏科让他遗憾地与之擦肩而过。怀着对史学的强烈兴趣,他最终选择了历史系。武黎嵩直言,刚进大学时并没想到今后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一路走来,且行且珍陪,越发感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渐渐地在学术研究中找到了乐趣。
偏于感性的他也十分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由于专业研究的缘
故,他广泛接触各类文献,包括儒家经典、史书方志、碑传铭记等等,耳濡目染,这些都帮他打下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爱好诗词歌赋,喜欢萦绕在文学作品中的细腻情思与优雅情怀,并时常写诗抒怀。
浓厚的兴趣、厚实的基础、勤勉的努力,这些是武黎嵩的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从本科到现在,武黎嵩在《古典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共发表了十二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和卞孝萱先生合写的七篇,正是这些沉甸甸的文章和成绩使他赢得了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荣誉。
与常人印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书生型博士不同,武黎嵩并不是钻在故纸堆中的腐儒,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时代读书人。硕士研究生期间,武黎嵩担任911制品厂麻花研究生会主席,组织了“国学讲堂”活动,创办“研究生骨干培训班”,调整研究生会组织架构,推进研究生会内部民主化进程,平日工作之忙碌可想而知。为了平衡工作与学业的关系,他只能更多地利用晚上的时间,书桌上的那盏台灯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苦读的夜晚:翻阅一本本书籍,研读一册册文献,埋头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熬夜通宵是家常便饭。天道酬勤,他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协调专业研究与研会工作关系的途径,并且能够熟练地驾驭二者,在学业和研会工作上均取得了
出色的成绩,赢得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高山仰止,师恩情深永难忘
武黎嵩说,求学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师长是导师颜世安教授和已经过世的国学大师卞孝萱先生。此次获奖,两位恩师功不可没。
从读硕到读博,颜世安教授一直是武黎嵩的导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颇深。 “极高明而道中庸”,武黎嵩这样评价导师。颜世安教授的究领域是先秦思想,在武黎嵩印象中,恩师温文尔雅,从不说假话,不喜刻意为之,为人表里如一,有真正的学者风范。2003f《百家讲坛》邀请颜教授开讲《老子的自然之道》,节目录制完毕,却发现独独缺少先生入场的镜头,应节目组再叁请求,颜教授不得不答应重新走一遭。武黎嵩清楚地记得,当时,颜教授一边走一边说: “走一遍可以,但这样就不老庄了。”此句自然而真切,道出先生摒弃造作,追求自然的心声,台下观众听闻此言掌声雷动。还有一次,某电视台节目组希望颜教授作一系列学术讲座,并说“只要一经播出,您就出名了”。颜老师断然拒绝,反问道:“我要这个俗名有什么用?”在学术上,颜老师主张学术汇通,虽然他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但西方哲学的功底也非常深厚,善于宏观把握历史的脉络。教育学生也是如此,他希望学生用超越本研究领域的眼光去看问题。颜教授循循善诱,从不把观点强加于人。武黎嵩回忆,在自己处于低潮期的时候,颜老师鼓励他说: “我们是研究儒家的,很清楚宋明理学就讲求为人要在事情上磨。我们就是要在这一件件事情上磨砺自己啊!”这些话令武黎嵩至今难
以忘怀。
卞孝萱老先生是武黎嵩偶然在校车上相识的,两人坐在一起探讨《陈寅恪诗集》,卞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令他敬佩不已。后来武黎嵩登门拜访当时已是81岁高龄的卞先生,先生竟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新着《刘师培以唐诗证史》询问年轻的武黎嵩对此文有何意见,丝毫没有轻视后生的意味。 “至今我也不清楚这是不是先师有意安排的考验。”武黎嵩说, “我根据自己对汉代历史的了解提出可以增加两则材料,先生欣然采纳。临别时先生说: t小武,我们以后就这样交往吧,这样就不庸俗了。,”卞先生虚怀若谷,对待后生也是平等地交流学问。回忆起与恩师一起合作研究的情景,武黎嵩说: “先生的文章都是手写的,通常是我们各写第一稿,然后整合成文,先生再进行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如果意见相左,先生会找出具体资料,指给我看,直到我信服。从来都是拿材料说话。”卞先生八十高龄仍笔耕不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致力于家谱研究,其刻苦精神和求实态度,让武黎嵩感动至深。去年卞老不幸辞世,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撰写一篇悼文,深情追述跟随恩师一起做学问的岁月。文中写道:“因为对于陈寅恪诗文及近现代学术文化史的研究,和老师的研究兴趣多有相投,得到卞师诸多指导,师帮我拟定选题,指出参考资料,手把手地修改论文,使我受益匪浅。更因为卞师的信任和奖掖,在最后叁年中和师一起从事家谱研究,合撰陈寅恪、姚鼐、柳诒徵、翁同稣、钱穆名人的家谱研究文章,目睹p币在耄耋之年奋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窥得师的治学门径。”
武黎嵩一再表示,两位恩师高深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自己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看来,两位导9币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学问家。武黎嵩不无感慨地说: “他们使我明白,做学问要做得有意义,应该扎扎实实,求实求真,不为虚名,也不能为了求新而乱发议论。”在两位导师的影响下,武黎嵩将为人治学不说假话空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记得当初笔者邀约他进行访谈,他的答复是: “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才决定是否接受。无论如何,我不说假话的。”何其坦率真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恩师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武黎嵩不断前进。
为人为学,求真逐实意始高
武黎嵩深受陈寅恪的影响。他说: “我用了大约叁年的时间来理解一位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是他让我最终改变了一些看法,让我觉得永恒的价值和高贵的格调,高于现实的成功。”武黎嵩认为,时下人们关注陈寅恪的气节超过了学问,这也说明了陈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提及陈寅恪晚年的作品《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武黎嵩有自己的体会:“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这两本书,他只是出色的学者,有了这两本书,他还是出色的思想家。”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良心,陈寅恪认为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句话一直以来被无数学术人奉为圭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谈及当今变了味的学术界,武黎嵩援引苟子的话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也是当今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的源头之一。卞先生常教导他: “写文章不要说空话,要有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颜老师从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发多少篇论文,而强调文章要是“重锤响鼓”,掷地有声,发论文不在多而在精,写出的论文要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文字垃圾。武黎嵩认为,这才是做学问应有的务实严谨态度。他强调: “好文章一定要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并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解决。这是做研究的原则,也是底线。学术应该是最干净的。”
当下“读书无用论”似有卷土重来之势,在武黎嵩看来,读书不该成为一种负担。他说,导师最看重的是勤奋求实的学生,如果纯粹为了文凭混日子,结果相看两相厌,这不啻于折磨。提倡“为己”之学,潜心做学问,追求知识不慕名利,方能抵抗时下浮躁恶劣的风气,获得发现问题的乐趣,寻找到学术人的幸福感。武黎嵩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本科时候的寒暑假,那是可以漫无目的地读书的日子,只是读书。”得知自己获奖后,武黎嵩很是淡然。他说,就其个人而言,是否得奖根本无关紧要,自己读书并不是为得奖。
风雨艰辛,砺之弥坚志不移
从本科到博士,求学数载,武黎嵩获得很多荣誉,也经历过不少波折,然而他都能淡然处之。《南方周末》近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博士“工厂”,读博=赌博》的文章,正视了当前高校博士研究生这一群体所遭遇的学术、生活、精神等多方面压力的现状,对中国高校博士生的培养办法和机制提出了质疑。记者询问了他对此的看法,武黎嵩坦言自己也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做过一些兼职,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学术的追求。他说: “博一时我确实感到了生活的压力,我能够理解报纸上那些博士们的感受,但这不是不努力的理由。我从来没有对读博的信念产生过动摇或是迷茫。”
武黎嵩感激始终支持自己的父母,他说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培养。开明的父母一向尊重他的选择,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他最大程度的支持。他的家庭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供他读书,父母含辛茹苦二十余年,而同龄人大多已参加工作,每念及此他内心深处常常感到歉疚,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完成学业,回馈父母。得知获奖,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唯一反应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喜, “事亲须当养志”,毕竟这也是对辛苦养育自己二十余年的父母的最好回报。
在南京生活了十年,他深爱这座安静内敛的城市,喜欢南大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总结在南大求学的十年岁月,他说: “这些年,读了书,有很多的收获,这个学校让我知道‘低调’是什么含义。我去过北大、复旦、厦大等校访学交流,还是喜欢我们南大。”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南大,武黎嵩除了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还结识了许多才华横溢、志同道合的同学。访谈中他提及一位好友,中文系博士生顾迁,谈到其广博才学和翩翩风度,他说:“顾迁是醇儒,是真正的谦谦君子,比我要好。”惺惺相惜之意溢于言表。
求索之路无止尽。谈到未来,武黎嵩说会继续学术研究,他笑言这个奖项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奖金来多买些不常见的图书,复印一些资料。此外,有了这笔经费支持,他可以参加学术交流,推进自己当前博士论文对《春秋谷梁传》的研究。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自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诚哉此言。采访中武黎嵩用“守先待后”这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态。在热闹中甘守寂寞,在喧嚣中依然故我,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由的人文知识分子,而这正是武黎嵩的光荣与梦想。
访谈最后,武黎嵩忆起求学时的一幕温馨场景:几年前,落叶飘飞的季节,他和同学一同前往学校逸夫馆听取颜世安老师所授的课程《道家的思想研究》。初秋微凉,窗外北园里的桂花香阵阵飘来,明媚的阳光洒进教室,柔和而温暖,七八个博士生坐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颜老师讲述老庄之道,如坐春风。彼时那种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中国研究生》
刘娜 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