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末,我校历史系教授贺云翱从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归来,与记者交流了访韩的体会,并介绍了他的主要学术成果。
这些年来,贺云翱教授倡导加强对东亚地区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历史系开设了“跨文化遗产论坛”,他个人的研究成果也引起韩国考古、历史和文化遗产界的重视,今年,他先后3次应邀前往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多个学术演讲,其成果获得韩、日有关学者的积极评价。
2010年3月,贺云翱教授应高丽大学韩国考古环境研究所和韩国湖西考古学会的邀请,前往韩国参加“中国南北朝建筑文化与百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的学术报告。9月,又应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之邀,参加“百济瓦砖和古代东亚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中国六朝瓦当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分析》的学术报告;会议期间,还应韩国瓦学会之邀在中央文化财研究院作《3—6世纪中国瓦当文化的区系类型初论》的学术报告。12月,再应韩国圆光大学之邀,前去参加“益山历史遗迹区与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作《中国南朝都城与百济文明》的报告;会议期间还应全罗北道文化财研究院之邀作《3—6世纪东亚地区的瓦当体系及其文化意义》的学术报告。这些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的韩、日学者的积极反应和讨论,会后,在安排访问首尔大学、韩神大学、中央博物院、国立公州博物馆、国立扶余博物馆等机构时,韩国多位学者及研究机构负责人与贺云翱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提出建议。
贺云翱教授主要利用中、日、韩、朝等东亚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从“跨文化遗产”和比较研究角度,分析3—7世纪东亚地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文化创新机制及其文明建构意义,既看到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古代文明的主导性作用,同时也充分注意到朝鲜半岛上百济、新罗、高句丽及日本列岛上倭国的文明建构过程和地位,揭示东亚地区“文化一体化”的复杂历程和多样性背景,以阐明东亚地区保存至今的各类跨文化遗产的相关性和独特性、互动性和主体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问题。贺云翱教授在研究中特别关注3—6世纪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文化”遗产与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句丽等国相关遗产的比较研究和密切关系。 他的研究成果还引起韩国媒体的重视,在韩期间和回国之后,韩国电视台等还对他进行了专访。
(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