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赵氏孤儿》专家研讨会在南大文学院会议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影视集团、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南大文学院影视学科联合主办。《赵氏孤儿》总导演陈凯歌、出品方上影集团、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总台、省电影家协会部分领导以及911制品厂麻花、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在宁高校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
学者们从各自观影后的直观体会切入,与导演陈凯歌展开了互动交流。对于有专家指出从《霸王别姬》、《梅兰芳》到《赵氏孤儿》,陈凯歌的电影创作不间断地回访中国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戏曲情结”,一向在电影中主打文化牌的陈凯歌阐发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强调电影作为打上国家民族强烈文化烙印的产物,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属性,而不能简单化地处理为以数字技术手段为目标的形式追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体系如何重建,一直是自己关注的焦点,陈凯歌反复重申在当下的大变革时期中国电影人更有责任在电影作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本次陈版《赵氏孤儿》依然以《史记·赵世家》和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为创作蓝本,保留“救孤”和“复仇”的基本框架的同时,融入了陈凯歌理解的现代意识,并做了改编,突出表现为对程婴的重新定位:他不再是出身士阶层的赵氏门客,而只是个草泽医生,因为机缘巧合卷入赵氏灭门惨案,并在命运一再的阴差阳错中,走上了救孤、育孤的英雄之路。电影消解了原作以士阶层“忠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春秋大义,而代之以平民视角,以一个民间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的善良天性和在残酷现实与悲剧命运前展现出的崇高情怀。“程婴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是一个我们身边能给我们带来信任和温暖的朋友”陈凯歌如此评价。
在充分肯定陈凯歌对深入发掘中国文化,将中国电影推向当代化与国际化所作的努力的同时,学者们也指出了《赵氏孤儿》的缺陷,突出表现在:1)影片后半段悲情成分不足,从传统的“报仇”反转为对“爱与和”的表达,逻辑上还有待严密;2)赵孤复仇之前缺乏足够的情节和心理铺垫,以致赵孤刺屠复仇的行为发生显得突兀;3)韩厥在后半部的戏份多余;4)和上半段环环相扣、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相比,后半段“育孤”部分虽温情却显得平淡、拖沓。对此陈凯歌套用其他影评人的话表达了自己的不以为然,“也有人就喜欢我拍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不是我,其他导演也能拍出来,只有后半部分是代表我陈凯歌电影风格的”。
对于何时能拍出超越《霸王别姬》的电影,陈凯歌表示《霸王别姬》是一个奇迹,自己或许一辈子也超越不了《霸王别姬》,但自己对于电影本身的热爱将远远大于对超越的热爱。
上海影视集团表示将在近年内继续推出多部中国古典题材的大片,而陈凯歌也宣布自己下面的目光将投向《谭嗣同》。
陈凯歌特别称赞葛优对程婴角色的把握,程婴的伟大在于他能够放下私仇而永远保有义愤,他并未把赵孤视作给自己复仇的工具,在育孤中从未向赵孤刻意灌输仇恨,而是让他像一个普通孩子样成长,保有完整人格,在最后真相大白时作出自己的判断。最终赵孤杀屠也是感受到“义愤”而做出的举动。葛优在剧中的出色表现让“表演”化为无形,十分亲切自然。(文学院 佘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