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学院许结教授主持的《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立项,经过5年多时间的材料收集、文献整理、文本解读与理论批评,按照预期计划完成专着一部,约50万字。该项目于2022年结项,评价为"优秀"。
该成果在"绪论"部分重点探讨"辞赋艺术与图像关系"的"文学原理",就是辞赋与图像既属于"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大类,但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研究类型,其中包括了辞赋的"体物"艺术及自然世界与视觉文本的关系;辞赋的"述事"形式及空间方位与艺术类型的关系;辞赋的"观仪"特征及礼德图式与书写品貌的关系。
继"绪论"为全书主构,计10章40节。第一章讨论"中国辞赋的发生与图像的关系",由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赋体"特征是"蔚似雕画"着眼,重点研究了辞赋书写图像的考源与辞赋观象及构像问题。第二章、第叁章着重讨论"汉赋与图像"的关系,其中探讨了诸如汉赋"象体"理论、汉赋题材与形象书写、从《上林赋》到《上林图》以及赋体用比的喻象与批评等;特别是汉赋与画像砖石的同类描绘,充分体现于汉代宫廷生活与民间游艺,包括祭祀宴饮、畋猎弋射、乐舞百戏、宫室建筑、车驾出行等等,其文本与图像又涉及到诸如汉代社会的"人事与神祇"、"尚武与骋势"、"内廷与外交"、"庄肃与灵动"、"巡游与登仙"多方面。第四章讨论"经图与辞赋"的关联,着重研究了历代画家绘制的叁大经图与辞赋写作的关联,分别是《王会图》(即《职贡图》)、《无逸图》与《豳风图》,以及相关的题写叁大经图的辞赋创作,其中内含了帝国形态的历史影像、对一个辞赋传统的探寻、文图与诗赋传统的构建诸多文化现象与理论问题,而这叁大经图与辞赋创作,又构建起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艺术影像,就是汉唐图像叙事与帝国的书写。第五章、第六章是"楚辞图"与"赋图"的个案分析:前者以产生"楚辞图"绘制的宋代着眼,通过对宋代楚辞文图的学术考察,进一步探讨骚辞与图的传统及体义,并以李公麟《九歌图》的意涵为例,兼及张曾《江上读骚图歌》的解读及思考,以点及面,对楚辞图与赋的关系作出具体的分析。后者以人物与山水为视角,以历代"洛神"赋图与"赤壁"赋图的文本书写与创作批评为重镇,探寻文人赋图兴起的原因与意义,为此学界热衷的话语提出合乎"辞赋与图像"关系发展之历史的见解。第七章是有关辞赋与图像关系的特别展示,就是辞赋家的述书与述画。因为在赋史上有两篇铺采摛文的长篇大作,叙写了书法的历史与绘画的历史,分别是唐代窦臮的《述书赋》与清代谭宗浚的《述画赋》,这其中既有赋作的创作与艺法及赋画关系衍变的具体内涵,又可引申到书画赋的写作生成与审美意义的理论探讨。第八章与第九章是一个单元,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讨论题画(图)赋与书法赋的呈像与体义。第十章探讨历代赋论与图像批评,其中又包括叁大层面:赋像,语图互文视阈及论述;赋语,拟诸形容的图像呈现;赋评,写物图貌的审美形态。
全书的"附录"分别有"历代楚辞图着录"、"历代赋图着录"、"《历代赋汇》题图赋辑校"与"《历代辞赋总汇》清代题图赋选萃",以配合研究主构而使之较为系统完整。
本课题成果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的方法,就是以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基础,以文艺作品(赋与图)的具体分析为主导,并提升到批评认知与理论范畴。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要仍是以中国传统的批评方法为本位,例如绾合古代的"绘画批评"、"书法批评"与"辞赋批评"的成果,汇入"辞赋与图像"的研究思路。同时,又借鉴西方的图像学理论,以及当代学者有关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融织于具体的探讨与思考,而呈现其当代性研究的特征。课题成果的创新、特色及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提出"辞赋与图像"的命题,这既是文学与图像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具有独立性意义的研究课题,这又决定于赋体创作与其他文体(如诗体)创作的不同。
其二,较为全面的整理了有关历代"楚辞图"与"赋图"文献,以及有关书法赋与绘画赋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了诸多值得思考的理论问题。
其叁,在具体研究中呈现了一系列前人所未深究的批评范畴,例如汉赋的"象体"论,赋体"蔚似雕画"说,以及书、画赋的异同问题等。
其四,源于《尚书》《诗经》的叁大经图(王会图、无逸图、豳风图)与辞赋创作及批评的关系,实为前贤研究所缺,本课题专辟一章梳理其渊源与流变,考述其内涵与意义,从图像的意义构建辞赋与经义的关系,宜为课题研究中的发现。
其五,围绕该课题的研究,课题主持人相继出版与发表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包括在高端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和供广大读者阅读与欣赏的出版物。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社会科学》《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台北政大学报》《南国学术》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作为阶段性成果,主持人主编的《中国赋》(由中书协主席孙晓云书写),是一部值得收藏与鉴赏的图书,其中本人撰写的《栖霞山赋》(孙晓云行书),已由国家图书馆收藏。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主持人相关的"辞赋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项等。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