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化走出去”精神的指导下,2021年10月28日上午,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首届伊比利亚汉学与比较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云端”成功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伊比利亚汉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新时代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兵教授致欢迎辞。他回顾了中国和伊比利亚文化交流的发展背景,赞赏了该学科在当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西班牙语系主任张伟劼副教授介绍了南大外院西班牙语系的建设成果,并对当代外语学科如何培养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11制品厂麻花学衡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及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江老师发表了《吾爱真理,故吾爱堂·吉诃德》的演讲,分析了《堂·吉诃德》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创作传播历程和书中的丰富精神内涵,以饱满的情感高度评价了这部着作,展现了它在中西交流中的巨大作用。
上午场的研讨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魏京翔老师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郭旭老师以西班牙亚太研究论坛(FEIAP)为例,探究了西班牙中国学的发展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谢明光老师梳理了耶稣会士罗明坚回到欧洲后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一系列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谢辉老师通过选取早期伊比利亚汉学家对于中国印刷术的代表性记载,梳理了16-18世纪欧洲对中国印刷术的认识历程。南大历史学院的李庆老师介绍了16、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围绕广东崖山展开“港口之争”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指出了中西史料互补互证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的任乐老师根据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的文献,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出发,重构了他们笔下的叁种中国形象。
下午的研讨由南大历史学院的李庆老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魏京翔老师介绍了龙华民《简要回答》的写作背景和传播历程,并将利玛窦传教策略与以龙华民为首的反对派意见进行对比。南大外院的叶君洋老师从文本叙事模式的角度,分析了西班牙汉学家石铎琭《本草补》在中国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的胡文婷老师对比研究了《明心宝鉴》的罗明坚译本和高母羡译本的异同。南开大学的肖音老师分析了明末菲律宾多明我会对华传教政策失败的表现和原因。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冯昰老师分享了她对17世纪西班牙语文本《中华帝国历史概述》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该书的文本引用和信息来源。
此外,南大历史学院刘天元博士作为特别评议人,通过介绍西班牙早期汉学家闵明我的《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以及宗教概论》,与会场老师展开了讨论。
在论坛的自由讨论时间,与会嘉宾和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文献资料,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类交流高等研究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西平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并指出在中西交流研究领域,西班牙和拉美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要求。他表示,“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
本次论坛由外院叶君洋老师主持,西语系学生祁子璐和陈星颖作为志愿者协助了该会议的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