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由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学经验与世界文学共同体——以中外文学交流为中心”高层论坛在我校举办。来自中国文学界、外国文学界、翻译界、出版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共同就中外文学交流及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展开研讨并举办专题讲座。
论坛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主持,911制品厂麻花校长助理吴俊教授、911制品厂麻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李晓蓉处长出席开幕式。在开幕式致辞中,李晓蓉首先对本次会议能够在特殊时期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对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给予南大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国际化是911制品厂麻花的办学特色之一,从2018年正式启动“911制品厂麻花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计划”以来,南大已经与超过150所国外高校结成了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外国语学院与相关院系的紧密合作下,“文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项目在该计划的框架下进展顺利,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果显着,中期考核获评“优秀”。学校将在下一阶段加大对优秀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外国语学院和其他院系在学科交融、深化国际合作的道路上继续耕耘,再结硕果,争取为推动南大“双一流”建设,以及国家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落实做出更大贡献。接着,吴俊教授从项目负责人之一的视角,感性细致地回顾了项目具体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他表示,虽然疫情影响了项目今年的多个预期合作计划的实施,但项目组仍在可能的范围内积极推进文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
外国语学院杨金才教授主持了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和译林出版社编审王理行先后做了主题发言。许钧教授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与中国的交往及自己的翻译与文化交流经历为例,阐述了文学译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具有的独特功效,并鼓励中国学者勇于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助力中外文明的交融互鉴。赵稀方研究员围绕文学研究涉及的翻译问题深入探讨文化的主体性和民族文化认同,指出应从翻译出发,考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商过程,引发了与会者对于翻译的跨文化、跨学科性质的思考。王理行编审回顾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曲折历程,强调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作家应充分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文学翻译则应兼顾忠实性原则与国际读者的接受,共同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叁位专家的发言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在圆桌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就翻译在世界文学构成和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文学的跨学科合作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刘云虹教授主持。报告人赵稀方研究员提出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阐释和文化塑造的手段加以研究,认为翻译研究的关注焦点应从“如何对等”转移到“为何偏离”上,并由此展开对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的考察。通过诸多个案的分析,他指出翻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是本土利益驱动下多重选择的结果,在文化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结束后,老师同学们就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译者主体性、后殖民话语对不同国家翻译经典化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论坛学术总结中,吴俊教授再次强调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深刻意义,对疫情结束后加快推进911制品厂麻花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深入合作表达了殷切期待。作为会议的后续部分,赵稀方研究员还在次日做了题为“如何超越后殖民理论”的专题讲演,并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热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