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科动态

    张海波教授提出中国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的理论模型

    发布时间:2020-08-17 点击次数: 作者:政府管理学院 来源:政府管理学院

    日前,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颁厂厂颁滨一流期刊《中国行政管理》刊发了我校政府管理学院张海波教授的论文《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均衡:一个新议题》,该文界定了中国管理全过程均衡的理论内涵,提出了一个可供实践部门参考借鉴的理论模型,并讨论了该模型可能的应用场景。该文为张海波教授在《中国行政管理》担任主持人并撰写导语的"应急管理"专栏论文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行政管理》当期封面论文之一。

    该文认为,对于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的研究是当前中国应急管理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也是一个新议题。相比于此前理论研究强调的"预防重于响应","全过程均衡"在理念上更进一步:应急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强调、都不能忽视。这是因为,应急管理是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简称CAS),追求集体效能最大化;应急管理全过程任何一个关键阶段的缺失或弱化都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实践的重大失败,造成不可逆转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序。因此,应急管理对全过程均衡的要求更敏感、需求更强烈。虽然全过程均衡的理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应急管理强调全过程均衡具有独特的意义。

    该文指出,从中国应急管理实践的现实需求来看,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不均衡。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启动以"一案叁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为核心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取得显着的进展,凡发生突发事件必有应急响应,必要时可举国参与、全民动员;也存在重大的缺陷,凡发生突发事件仅有应急响应,无论是事前的风险防范,还是事后的危机学习,都是"弱项"。即便是在整体上作为"强项"的应急响应,其内部过程也不均衡。可以说,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不均衡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最为重大的缺陷。

    该文同时强调,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均衡进行研究也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的"安全"具有双重性,其既是一个客观结果,也是一种价值选择。在存在多种价值选择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和公众对于"安全"的价值选择呈现"边际收益递减":当安全匮乏时,政府和公众对安全的需求凸显;一旦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其重要性开始下降。这就意味着: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安全"作为一种优先的价值选择虽然在短期内容易获得政府和公众的共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是公众对安全需要的关注程度,都不可避免地下降;最终导致事后的危机学习和事前的风险防范都因缺乏共识而面临难以持续的挑战。这是应急管理全过程运行的一般规律,也是应急管理实践必须觉察和适应的约束条件。

    该文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的实践回顾显示,中国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机制的不均衡具体有五大表现:一是忽视风险预防与减缓;二是削弱监测的动态性、持续性与跨阶段特征;叁是阻滞预警与其他响应机制的衔接关系;四是低估社交媒体条件下的舆情回应;五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

    该文提出,面向中国实践,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中国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均衡同时强调准备、预防、减缓、响应、恢复、学习6项分阶段机制和监测1项跨阶段机制。这一"6+1"理论框架可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应急管理"促整合"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基础"提供一种共同的知识基础。

    该文首次提出了中国应急管理全过程均衡的理念和理论模型,推动了对于应急管理过程机理的理论研究。这一理论模型不仅对中国应急管理的相关实践具有启示意义,也对主要源起于美国的应急管理全过程理论进行了拓展,是张海波教授以应急管理的中国实践丰富、修正和反思西方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发表后,在实践届和学术界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基于该文形成的资政报告发表于应急管理部《政策研究》第19期,得到应急管理部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此后,张海波教授接受应急管理部邀请担任《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工作专班成员,该文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修法中得到部分体现和吸纳。在学术传播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统计显示,该文为2020年1至4月《中国行政管理》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排名第二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