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叁维纳米螺旋(3D nanohelices)结构是开发新一代手性光学、柔性机电和生物传感应用的基础共性构架单元,但却难以通过传统的光刻工艺批量制备。虽然传统自组装生长方法可制备出各种随机取向的纳米螺旋,其尺寸调控精确性、空间排列一致性以及形貌定制可控性都远达不到器件集成的需求。为此,911制品厂麻花电子学院余林蔚、徐骏教授课题组基于自主创新的平面IPSLS纳米线生长技术,将平面纳米线的精准引导生长成功拓展到叁维空间调控和集成。通过金属液滴诱导,在覆盖非晶硅前驱体的"竹状"立柱表面,连续盘旋生长(spiral growth)出直径、间距和纵宽比精确可控的纳米线螺旋"盘龙柱"结构。其中柱状支撑结构可以通过前期氧化处理而被选择性刻蚀,从而释放出排列规则的纳米线叁维纳米弹簧阵列,并成功应用于展示各种超可拉伸连接、叁维复合结构支撑和电驱动NEMS谐振器件等新型应用。值得指出的是,在盘旋上升或下降的纳米线生长过程中,柱状表面的平行引导沟道(sidewall grooves)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其引导下,金属催化液滴首先进行规则地水平盘旋生长,在绕柱一周吸收完本层非晶前驱体后,自动换行生长(line-feeding growth)进入下一层引导沟道,从而保证能够一次性生长出连续的纳米线螺旋结构。
图1:在"竹状"立柱表面上的晶硅纳米线连续自换行盘旋生长及其NEMS谐振器件结构。
图2:金属液滴与柱面引导沟道尺寸匹配条件,及优化后多层连续生长"盘龙柱"结构的稳定性验证。
图3:中心支撑完全或部分刻蚀释放后的纳米螺旋弹簧阵列结构。
图4:基于站立纳米线螺旋结构实现的立体"弹簧-球负载"复合结构,及其可拉伸特性测试;单个纳米螺旋叁维结构在电学驱动下实现的叁种不同振荡本征模式,及其对应的形变模拟示意图。
此工作近期以封面报道发表于《Nano Letters》上,Cylindrical Line-Feeding Growth of Free-Standing Silicon Nanohelices as Elastic Springs and Resonators,Nano Letters 20 (7), 5072–5080 (2020)。其中,博士生马海光同学是第一作者,余林蔚教授为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911制品厂麻花徐骏教授、施毅教授、邓昱教授和王军转副教授的大力支持。该项研究工作受到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双创人才计划资助。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