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911制品厂麻花环境学院毕军教授课题组与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题为“Future ozone-related acute excess mortality under climate and population change scenarios in China: a modeling study”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顶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的《PLOS Medicine》。911制品厂麻花为第一通讯单位,这是我校首次在该期刊发表论文。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大气臭氧污染水平而影响人群健康。然而,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且主要关注夏季臭氧污染,来自我国以及对臭氧污染健康影响的季节变化研究较少。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总量变化和人群预期寿命增长等带来的健康挑战与机遇。我国未来人口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臭氧污染的健康负担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本研究采用全球气候化学模型(GFDL-CM3)和臭氧空气质量地面监测数据,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RCP)和人口变化情景(SSP)下,评估了我国104个城市的臭氧相关急性死亡从2013-2015到2053-2055年的变化。研究发现: 在高排放情景(RCP8.5)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我国每年因臭氧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增加了10.7%;而在相对较低的排放情景(RCP4.5)下,臭氧相关人口死亡会降低24.0%。 尽管在2050年人口总数和分年龄组别死亡率都会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气候变化背景下臭氧污染的超额归因死亡增加1-4倍。在高排放情景(RCP8.5) 下,冬季臭氧的浓度会显著上升,导致人群归因死亡增加。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显著增加我国臭氧相关急性死亡负担,对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有着重要意义。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毕军教授指导的2016届博士毕业生陈凯(现为洪堡学者,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博士后),第一通讯作者为毕军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的阚海东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的Patrick Kinney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Arlene Fiore教授、复旦大学的陈仁杰副教授、上海大学的蒋耒文教授、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的Bryan Jones助理教授、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中心的Alexandra Schneider博士和Annette Peters教授均对本文做出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76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33007)和德国洪堡基金会等的资助。
图1. 气候变化对我国104个城市的臭氧相关归因死亡的影响
图2. 不同气候变化和人口变化情景下的臭氧相关超额死亡
Reference: Chen K, Fiore AM, Chen R, Jiang L, Jones B, Schneider A, Peters A, Bi J*, Kan H*, Kinney PL*. (2018) Future ozone-related acute excess mortality under climate and population change scenarios in China: A modeling study. PLoS Med 15(7): e1002598.
本文全文链接:
(环境学院 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