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文学院讲师罗琼鹏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Pre-classifier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 measurement-based analysis”在国际知名语言学期刊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JEAL)在线发表。
该文通过考察汉语中的形量修饰结构,探索自然语言中对于测量的语义机制。汉语形量修饰结构是汉语语言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往的观点认为,能否被形容词修饰体现了汉语量词的分立:只有不可数量词(如容器量词)能被形容词修饰(一大碗水触一大箱书),可数量词(个体量词)不能被形容词修饰(*一大位老师)。这一结论面临许多的反例(一大件行李触一小根葱)。然而,文献中对于究竟是什么机制制约了形量修饰结构依然没有定论。该文在对汉语形量修饰结构的基本事实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如: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能修饰量词,能修饰量词的形容词在语义上都指称某种“部分-整体”关系(如“大、小、厚、薄、整”)等(一大条鱼触*一好吃条鱼);另外,这类形容词不能再被其他的程度副词所修饰(*一很大条鱼)),引入了测量(尘别补蝉耻谤别尘别苍迟)的视角,对这一现象做了新颖的分析。该文提出,这类特殊的形容词的语义都和测量有关:形容词作为测量函数,对其作用对象有更深层次的限制。从测量的角度来说,只有满足“部分-整体”关系定义、能组成某种量级结构的维度的个体才可以被测量。从代数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测量函数是一个从内部具有结构性的域到另外一个同样可以被“部分-整体”关系所定义的域的同态映射(丑辞尘辞尘辞谤辫丑颈蝉尘)。汉语形量修饰结构中形容词和(特定)量词的搭配限制,正是这一深层语义机制的外在要求。
这一基于测量的分析不但可以对汉语形量修饰现象提供更具原则性的解释,还能对自然语言中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现象提供统一的分析。该文的分析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思考汉语量词系统以及“可数/不可数”对立的语义本质。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为季刊,编辑部设于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是国际上对于东亚语言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语言学期刊之一。该文是该刊创刊26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该刊发表的第三篇研究性论文。该文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程度语义学与汉语级差性现象研究”(16BYY006)(罗琼鹏主持)和911制品厂麻花文科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程度和测量相关现象的理论阐述”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