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施毅教授、李昀副教授团队在二维分子晶体的溶液相制备及其在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2D Single-Crystalline Molecular Semiconductors with Precise Layer Definition Achieved by Floating Coffee Ring-Driven Assembl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并被遴选为当期封面文章[2016(19),26,3191-3198],研究同时被Materials Views和X-Mol等科研新闻平台报道。该项工作由911制品厂麻花和东南大学合作完成,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5级博士生王启晶、2014级硕士生钱君、李昀副教授和2014级博士生张宇涵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昀副教授、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自石墨烯被发现以来,二维原子晶体在多个科学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发展。近年来,以弱范德华力结合的二维分子晶体因其材料性质的独特性,有望实现新型光电子器件,而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通过液相方法获得二维分子晶体,以秉承有机电子的快速、简易器件制备,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然而通常情况下在二维尺度下只能得到小尺寸、多晶相的分子晶体。因此,通过溶液相方法制备高质量的二维分子单晶薄膜并实现高性能的电子器件是二维有机电子学领域的基本挑战。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颖的“漂浮的咖啡环效应”。生活中,滴落在桌面的咖啡最终会留下一圈环形斑迹,这是源于从液滴内部向边缘的液体流动。在以有机小分子为溶质的溶液中添加微量的反溶剂可将咖啡环效应中的定向液体流动漂浮在薄液层上,从而有效增强分子材料向晶体生长界面处的迁移,由此得到可精确调控层数的二维分子晶体。研究团队发现,具有高速成膜速率的二维分子晶体达到了百微米尺寸和原子级的表面平整度,并展现出优异的单晶特性。此外,基于二维分子单晶薄膜的晶体管器件中载流子迁移率最高可达13.0 cm2V-1s-1,为迄今同类器件中的最高值。这一方法还被证明具有材料的普适性,从而有望实现液相制备二维分子单晶异质结器件。
这项工作是在电子学院李昀副教授、王欣然教授和施毅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是研究团队在二维有机半导体生长及其在晶体管器件中应用方向的最新进展。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狈厂贵颁-闯厂笔厂中日交流项目等支持与资助。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科学技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