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科技动态

    张康之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研究“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

    发布时间:2015-04-18 点击次数: 作者:社会科学处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刊发了我校政府管理学院张康之、向玉琼对于《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一文。张康之等认为,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进入一个“去中心化”过程。社会结构上的“去中心化”将使人从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主性。网络结构中的政策问题建构是由自主的个体来完成的,然而由于网络中的个体处在与他人的共生关系之中,因此是在相互影响和高频互动的状态中开展行动的。在此种条件下,政策问题的建构也将在人的合作行动中展开。

    政策问题建构是政策过程的起点,它决定了政策的性质以及政策工具的功能。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心—边缘结构的治理结构下,政策问题建构都是被归于某一部分某一机构的职能。具体地说,政策问题建构是发生在公共领域中的,活跃于公共领域中的精英却掌握着政策问题的建构权。

    政策问题建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意味着整个社会治理是自其中心地带开始的,或者,直接就是由社会治理的中心地带发起的,处于社会中心的社会治理者掌握着政策信息,并有着公布哪些信息和不公布哪些信息的裁量权,因而,主导着政策问题的界定以及议程设置,公众往往成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已经得到建构了的政策问题的消费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在塑造一个似乎与自然和社会并列的虚拟世界,这也将是政策问题建构的新景象。

    在由网络造就的虚拟世界中,信息流动突破了所有界限,实现了社会的再度“脱域化”,以至于距离已经不再成为政策问题建构权获取的障碍。一方面,社会问题能够瞬间到达每一个网络终端,在得到广泛关注的条件下转化为政策问题;另一方面,在从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意愿表达可以从网络的任何节点开始,从而自由地进入政策问题建构过程之中。这样一来,政策问题就不再是既往的地方性问题,政策问题建构权的分配、配置以及分布,都正在脱离传统的政治框架。同时,政策问题建构权也呈现出扩散在整个网络空间中的状况,并表现出流动性特征。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从而进入一个“去中心化”的进程。网络使信息的流动不再按照人为设定的线进行,而是在每一个节点上都呈现出散布辐射,处于社会治理中心地带的精英也就完全丧失了垄断信息和主导信息发布权的条件。所以,原先那种社会治理中心得以维持特权地位的信息垄断因为信息的无界扩散而丧失了把持政策问题建构的权力,而且,社会治理中心也不再可能通过划定清晰的边界去抵抗来自边缘的政策问题建构权的要求。

    网络具有非属地化的特征,是一个全面开放性的无中心的世界。社会结构上的“去中心化”将使人从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自主性。既往建立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控制机制解体了,控制成为漂移的东西。网络结构中的政策问题建构是由自主的个体来完成的,网络是个人自主的空间,网络也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空间,在网络中,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人产生影响,同时也在接受他人的影响。网络使得行动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任何一项行动的意义,都在互动中得到体现和得到诠释。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就是在自由的行动者和言说者的互动中完成的。网络中的个体处在与他人的共生关系之中,因此是在相互影响和高频互动的状态中开展行动的。在此种条件下,政策问题的建构也将在人的合作行动中展开。

    总之,网络空间中的政策问题建构改变了政策生成以及发挥作用的路径,由此引发的政策问题性质的改变,也将对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