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温方伊生活照。
深秋的傍晚6点,笔者来到南大鼓楼校区的大礼堂门口取订票,订的是教工票,40元一张,4张。“你是?”门口的女学生问道。的确,要凭短信订票的名字才能拿到票。又有人来问:“还有票么?”“对不起,今天已经没有票了。”“那我买明天的吧。”
6点30分,笔者匆匆解决了晚饭再回来。好家伙!学生席、教工席的入场口往外,已经排了老长的队。这已经是11月2日,话剧《蒋公的面子》首轮、二轮演出已经演到了第14场。剧场内也是满满的,在开场短暂的静默之后,很快气氛就贬滨骋贬起来,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掌声、笑声,乃至不由自主地大声应和,让整个剧场变成了一个戏剧沙龙。
第二轮演出到11月4日结束,已完成16场。然而,观众的需求还是不能平息,口耳相传,微博传播,网上热议,校内外想看的人还有很多。很快,该戏导演、南大影视戏剧系主任吕效平果断决定,再加演第叁轮,11月7日至11日5场!
他们不是什么名角大腕,他们不过是南大艺术硕士剧团的成员及其支持者。
扮演剧中叁位教授时任道、夏小山、卞从周(传说中的原型分别是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教授)的分别是同为南大艺术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表演专业的老师周雨、赵超和戏剧影视艺术硕士的考生高仲伟。
如果你仔细阅读入场说明书上的主创人员介绍,你的目光一定还会被其中一道说明吸引——温方伊(编剧、扮演时太太):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本科生。
那是怎样一位大叁女生,能为名校的话剧舞台又编又演,还能写火事关“蒋公”及“蒋公的面子”的一台戏呢?
观众席中,文艺青年圈中,微博上,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她是谁?一个21岁的大叁女生缘何对于这些大学校园里的高等知识分子如此了解?讽刺有之,理解有之,温情有之,幽默有之……
“我宁愿失恋也不愿叁缺一!”“我就是想吃火腿豆腐,又怎么了?”(台上的台词)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台上的对联)
“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结尾的昆腔)
泪中含笑,笑中有泪。喜剧乎?悲剧乎?
如此多的关注与话题,且让我们随本期《文艺范》到这台校园话剧《蒋公的面子》幕后一游。

图:温方伊在戏中扮演时太太。
编剧温方伊:为写这个戏读了很多史料
她是南大一个普通的大叁女生,她之前写过一些小习作从未搬上过舞台,她是南京本地人,自小在高知家庭长大。《蒋公的面子》不过是她的一次学年论文。不过,布置这个作业的吕效平老师说:“在所有同题作业中,温方伊是完成得最好的。”
校园里,她是那个气质文秀,眉清目秀,轮廓分明,不显山不露水的女学生。舞台上,她是那个说话不紧不慢,有理不在声高的“时太太”(吕教授劝她出演的理由或说“借口”是为了“节约成本”&苍产蝉辫;)。她还是那叁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男人之外识大体、明事理、掌舵的女人。回答记者提问时,她也是话语不多,张弛有度,不喧哗不躁动,颇见定力的采访对象。她就是在南大演火了的话剧《蒋公的面子》的编剧——温方伊。
自小在高知人群中长大
问:请介绍下《蒋公的面子》的写作过程。
答:我在南大戏剧戏曲专业读大叁,去年9月份接到了吕老师的舞台剧写作课的这个题目,这是我们下一届学生的作业,也是我的学年论文。其间写了2个月,改了两个月。每改一稿,吕老师都会有反馈意见,一直改到第5稿。最初的剧本到扔麻将这个高潮部分结束,修改后,后面的戏份又加了不少。
问:不少观众议论,吃惊于一个21岁的女孩子对于文人、知识分子了解的深刻性。能介绍下你的成长环境吗?
答:我们家叁代都是大学毕业生。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学文的。大概我自小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些高等知识分子之间,自认为对他们还有一些了解。
为写这部戏读了许多史料
问:眼看着自己的戏一天天火起来,加演了一轮,又加演一轮,自己即是编剧又是戏中人,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这是你的舞台剧处女作吗?
答:怎么说呢,只能说很高兴吧。这也让我有信心继续写其他作品。以前也写过舞台剧的一些习作,但都是未能上演的。要论正式搬上舞台的,《蒋公的面子》是处女作。
问:为什么会在舞台上同时安排两个时空,怎么想起来去让叁位教授在“文革”中回望民国那段历史?
答:本来吕老师只是要求我们做一个戏,故事发生在民国时间。但我写到最后不知道怎么结尾。如果只是停留在蒋公的年夜饭“去还是不去”,指向性太单一。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我就设计两个时空。让他们在“文革”中去回忆这段历史。
问:民国也好,“文革”也好,以你的年龄阅历显然无法亲身接触。你怎么了解和把握这些材料?
答:为写这个戏我读了很多书。民国史读过一点。还有像《东大史料汇集本》、《联大抗战史》、《联大教授》、《民国文人》等等,还有很多史料汇编……其实这样不仅仅是对于知识分子,对于各个阶层包括官僚阶层,优点、缺点都比较了解。
舞台效果比预期有太多惊喜
问:最后的舞台形象,舞台塑造和你最初的设想相一致吗?有没有一些出入?
答:舞台呈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最初的设想也有一定距离,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像现在这样呈现效果也很好。本来对于二次创作我就不太想干预,现在的效果还比较满意。
问:看戏的过程中剧场效果一直很强烈。有的显然是你的设计,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吧?能否举些例子?
答:扔麻将的地方观众要大笑,这的确是设计好的。但看戏的过程中观众反响之强烈一直出乎我的意料。从第一次带观众彩排,我们就没搞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方观众要笑,这完全超出了预期,太多了,例子已经没法举。
问:那天有个网友在微博上对这个戏感慨:无论时代,无论年龄,无论男女,“吃货”总是最受欢迎的。来表示对“夏小山”这个人物的喜爱,听说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胡小石教授,是这样吗?
答:夏小山这个人物借鉴的原型的确是胡小石教授,他的身份背景也与之相一致,比如担任过金大、中大的教授,是一位美食家。但是从写戏的角度而言,时任道和高仲伟分别代表两个鲜明的政治立场,夏小山在他们中间则是处于游离状态,这样更容易出戏剧效果。
问:你是什么星座?
答:天蝎座。
戏中设计向昆曲致敬
问:为什么会在戏中用到昆曲的桥段?
答:我一直是个戏曲爱好者,对于昆曲、京剧、越剧都很喜爱。除了结尾那段对于《长生殿》中李龟年唱段的引用,中间还有一段对白借鉴了昆曲《狮吼记·跪池》中的片段,这些,都是想向那些喜欢戏曲的老教授们致敬的。
问:戏里有一段,时任道和高仲伟的激烈争辩,涉及辩证法等一系列比较抽象复杂的学术争辩,这样一些对白是你自己设计的,还是有导演、老师们的意见?
答:对于辩证法的这段争辩,我主要是借鉴了陈中凡教授的论文集中批冯友兰的那一篇,引用并加以改造,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问:11月2日演出结束后,吕效平老师在谢幕时提出,现在这个戏在结尾处有一点小尴尬,因为“不提防”那段昆曲比较凄凉,让一部喜剧有了悲剧的尾巴。当时我们就在观众席上议论:“其实这并不妨……”结尾真的会有变动吗?
答:这不是我说了算。这部戏在骨子里是悲的。我也不想在喜剧的高点上戛然而止,这样结尾比较有诗意。当然,导演会有他的想法。加上当天晚上有上戏的师生在,也是征求下他们的意见。
问:谈到你也在戏中担任“时太太”一角,主要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吕老师也说还有一个意图是,打破戏剧专业中导演、编剧、表演等等过于细分的弊端,培养大的综合的戏剧概念。你一共演了几场?
答:第二轮演出,从10月23号一直到11月4日,时太太一直都是我演的。
(江南时报,201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