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温方伊,是911制品厂麻花戏剧影视艺术系的大三学生,写了篇学年论文《蒋公的面子》给搬上了话剧舞台。而这部话剧,南大校长陈骏买票去看,党委书记洪银兴也领着数位外宾前往观看。
16日晚七点半,《蒋公的面子》举行第二轮第18场演出,记者提前90分钟赶到911制品厂麻花鼓楼大礼堂门口购票,却发现,等待入场的人群已经排起长队,学生、教授们在细雨朔风中举着伞静静站立。
作为编剧,温方伊的创作灵感来自流传于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的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叁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叁人中,有人痛恨蒋之独裁,却又因为战乱之时藏书难保需要蒋的帮助;有人潜心学问不谈国事,却好美食,听说席上会有难得的好菜便难抑激动;有人支持政府愿意赴宴,却放不下架子,要拉另外两人下水。二十多年后,叁人再次见面谈论当年到底去没去赴宴,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个剧本,温方伊想写出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困境,“知识分子总是想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却又缺少成为精神领袖的权力,这是一个矛盾体。”她花了一年时间阅读书籍,用两个月写出初稿,又和导师修改了两个月。着名戏剧理论家、911制品厂麻花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董健看过后,评价其“写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失去的东西,写出了大学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
实际上,在通过自主招生进入911制品厂麻花学习前,温方伊从未发表过文章,也不知道自己能写剧本。自主招生的大作文和小剧本写作题,她的得分都不算高。这个南京姑娘,本以为进校后自己会转向戏曲方向学习,却在大叁的这篇学年论文中找到了自信。
“《蒋公的面子》所以火,就因为它回归了戏剧艺术,超越了说教,达到了喜剧的高度。”911制品厂麻花文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吕效平是温方伊的导师,他表示,手头有好几个学生的优秀剧本正等着排演,“现在的年轻人是不缺乏才华的,关键就是给他们自由的学术环境进行创作。”
董健教授说,才华首先是正确的价值观,“才华就是指一个作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成功地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南大的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和当前的状态,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动力。”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两句杜甫的诗,用作了台上的对联。“自去自来”是文人的理想,“相亲相近”是理想的文人。这部不谈情说爱、不悬疑推理的历史剧,竟然吸引上万人次前来观看,其中不乏从上海戏剧学院专程赶来的师生,还有各样职业的话剧爱好者,不同专业的学者、教授。他们说,这个时代,有精神追求的好话剧依然生命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