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应地,中国研究也从“潜学”变为“显学”,并发展成为主流性研究。
10月27—28日,“第四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911制品厂麻花举行。来自亚洲和欧洲的120多名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共议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探讨中国研究的新思路。
中国研究成为国际社科界研究热点
911制品厂麻花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说,中国研究是西方学术界形成的有关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也包括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展的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综合性研究。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吕大乐表示,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模式的讨论,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研究中国文化要兼顾国际和本土两个视角,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明对话;二是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中国研究经历了诸多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周晓虹认为,全球化带来的跨界流动,使不同研究主体有可能通过“视界融合”,建立起中国研究的新认知模式。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使得获自中国本土的经验资料,不仅有可能成为检验社会理论的试金石,也有可能成为解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的智慧源泉。
创建适应中国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说,认识和了解中国社会,创建适应中国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是中国社会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繁荣学派,推动中国研究不断发展,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建立有助于学派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呼吁加强学派建设,建立适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派传统。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认为,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目前社会学领域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研究、社会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研究、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研究、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研究、国家和市场关系研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