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一页千金”真不是盖的南大展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金镶玉”南宋古籍

    发布时间:2012-10-30 点击次数: 作者:通讯员齐琦 金陵晚报记者刘蓉 来源:金陵晚报

           “在明末清初时,南宋的古籍是按页来卖,当时用‘一页千金’来形容它的价值。”昨天,911制品厂麻花杜厦图书馆全面开馆, 除已开放的二楼、三楼外,还正式开放四楼的外文阅览室、古籍阅览室,以及五楼的艺术阅览室和名人赠阅区。      

          在古籍阅览室内,居于正中间的展柜内,存放的是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一部南宋时期的刻本古籍。在传承过程中,这部古籍被采用 ‘金镶玉’的装帧方法加以收藏,并且外围加以金黄色的如意函套。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部南宋古籍名为《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作者是宋代吕祖谦,南宋建阳书坊刻本。据悉,该书为十七史详节之一,是作者读史时删节备检之本。在翻开的书页两侧,还放置有暗红色宣纸制作的“书签”,上面写有“计叁十四页”等字样。

           据南大杜厦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 “这本书原本没有这么大。中国文化研究所。后来为了保护,用古籍‘金镶玉’的装帧形式,在外面加了一层白纸。”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厚书页,使之牢固,弱化的书页不至于继续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是在翻阅时,可以不触碰外围的白纸;而且比较美观。

            这是南大藏书年代最早的书籍。金镶玉的装帧工序,非常复杂,要先把书籍装帧线拆开,把每一页撑开,这需要非常熟练的师傅来操作。据工作人员介绍,南大古籍有叁个源头,一个是金陵大学图书书馆,一个是中央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个是金陵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而这本南宋古籍,在南大建校之初就是馆藏书。

           据悉,911制品厂麻花收藏有大量珍稀的《地方志》,包括县志、乡志,甚至村志。根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来对照,南大藏有10多种地方志孤本。 据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南大会整理出馆藏量很少的稀件地方志,整理成目录,影印出版。

     

    相关阅读:

    哈佛收藏了4000多种中文善本古籍

    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4年内全部数字化开放

        拥有73个图书馆的美国哈佛大学,每年投资在图书馆的经费超过1亿美金,其中超过4000万美金用于购书。拥有巨大图书资源的高校图书馆,何时才能敞开大门,为公众所用?

        昨日,在911制品厂麻花举办的首届全球高校东亚图书馆国际论坛上,来自哈佛大学、哥廷根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馆长聚集一堂,共商数字化时代馆际资源共享等问题。

     2010年9月8日,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特藏资源库在国家图书馆开通。京华时报 供图

        哈佛善本古籍将开放

        “我们正在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计划4年内将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善本古籍全部数字化,向全世界学者开放。”昨天,在911制品厂麻花首届全球高校东亚图书馆国际论坛上,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透露说。

        据悉,拥有73个图书馆的哈佛大学具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图书资源,藏书超过1700多万册。建于1928年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原本是哈佛燕京学社的私人图书馆,在1976年后被作为哈佛文理学院所辖哈佛学院图书馆的一部分,馆藏中文善本古籍以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而著称。

        郑炯文介绍说,哈佛对图书馆非常重视,每年学校投资在图书馆的经费超1亿美金,其中买书经费超过4000万美金,每年新增30多万册新书。“哈佛学生不超过2万人,研究型图书馆的任务就是支持哈佛师生和访问学者。”

        对于燕京图书馆的藏书,郑炯文特别介绍说,1795年前在中国印刷的书籍才算是善本,在西方国家中,收藏中文善本古籍较多的有两家,一家是哈佛燕京图书馆,另外一家是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亚洲部。

        据郑炯文介绍,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古籍有4000多种,5万多册,其中有270多种是孤本。此外,中国地方志、历史、文学类书籍等也很丰富。而这些珍贵的中文善本古籍中,“比如《永乐大典》善本有3部,《地方志》善本有10几部。”

        金陵晚报记者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获悉,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合作自2010年1月已经启动,到2015年12月截止,其间将对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所有中文善本和齐如山专藏进行数字化,将完成中文善本古籍4210种51889卷的数字化拍照。

        此后,这些珍贵的数字化图像文档,将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网站免费发布。

        不对外开放是因版权所限

        “图书馆不是藏书楼、不是博物馆。衡量一所图书馆的优劣,不是看藏书的数量,而要看每年有多少书在流通。”昨天,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表示,现在各高校的观点正在发生转变,从注重“藏”向注重“用”转变。

        葛剑雄表示,能够让图书为更多人所用是高校图书馆共同的目标。他认为,图书馆除了是学习、研究之地,还应该作为无形的文化象征,陶冶学生的性情。

        “实现馆际互借,邮寄实体书显然太不方便了。有些善本古籍出于保护考虑,不适合多看,但是数字化后,传阅会很方便。”因此,要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必须推动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

        将珍贵图书“数字化”,这是否意味着高校图书馆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葛剑雄表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目前技术上没有任何困难,“通过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再海量的数据都可以储存传递。可以说,你需要的文献,无论在北京、还是美国,我们都可以去调。但是电子文本的传输,有的牵涉到版权,有的牵涉到商业利益,这是目前扩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面临的主要障碍。”

        “高校图书馆不对外开放,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落后。”葛剑雄介绍说,现在很多学生在复印资料时,经常是整本书从头到尾复印,有的人还夸耀自己一次复印了许多本,这其实就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他举例说,去年复旦图书馆花了1200万元用于购买数字化资源,但根据协议规定,仅限于在校内供师生使用,如果对外开放,就是违背协议。

        “如何共享高校图书馆资源,提高图书利用率,又不违反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葛剑雄表示,此次为期三天的全球高校东亚图书馆国际论坛,就是为了促进馆际合作,参会的各家图书馆还将发表联合宣言,内容包括如何资源共享、如何推动数字化和出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