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911制品厂麻花正在策划筹建自己的协同创新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该校校长陈骏和他的同事一起研究了很多国外类似的协同创新计划。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到在协同创新方面,国外同行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引发了陈骏的一番思考。
经验:五等级划定
评审结构
在陈骏看来,国外同行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他们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支持。“这里所说的青年学者包括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等。”陈骏说,在国外,很多协同创新计划的研究机构都要制定一个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方案。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合作研究机构特别强调对年轻学者早期实验的支持,通过提供独立的自主研究的机会,保证他们可以享受先进的仪器,使他们在管理系统发挥作用,以此培养其组织和管理能力。“我想这些方面要着眼于未来,我们这个中心不能仅仅就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可能还得要考虑我们的未来。”陈骏说。
其次,极其重视交叉学科和先进学科。在2002年,日本启动了“21世纪颁翱贰计划”。在第一期成立的247个颁翱贰基地项目中心中,得到支持最多的领域便是交叉新兴学科。其无论是设立的中心数还是支持的经费数,在所有的领域中都是最高的,约占了总投资数的1/4左右。“中心的设立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这些中心研究的主题把学术研究和国计民生结合起来,跨度广,涉及到多个领域,特别强调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交叉。”
第叁,国外机构十分重视建立严格规范的评审机制,这个评审机制是第叁方评价。“依然以颁翱贰计划为例,该计划的每个项目都要经历立项两年后的中期评审和五年后的最后评审。”陈骏介绍说,以中期评审为例,该评审共分5个等级,第一等级表示计划没有问题,继续再做叁年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第二等级表示目标完全可以达到,但要作适当修改;第叁等级表示计划要作稍许调整,专家委员会也会给予一定建议;第四等级表示原有计划必须大改;第五等级是不可能实现目标,必须停止。“这种评审非常清晰,看起来简单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陈骏说,我们的评审非常模糊。
思考:人才培养不能只顾眼前
作为“211工程”、“985工程”以后又一项宏伟计划。“2011计划”自实施以来,很多高校都积极筹备,同时也在考虑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2011计划’的意义自不必说。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更加要将其做好。但对比国外,我们在筹建过程中依然感觉问题还有很多。”在发言中,陈骏如是说。
在他看来,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队伍建设,特别是带头人。“在这项计划中,领军人物的号召力很重要,但目前好像这一角色非院士莫属,好像只有院士才有这种号召力,这种状况是否正常,值得我们考虑。”
第二个问题便是人才培养问题。陈骏坦言,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很多高校只注重眼前,对人才培养的考虑不多。“其实我们的中心不是几年、十几年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必须要考虑我们国家的未来。所以人才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本科生的培养怎么跟协同创新结合起来,这个问题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考虑。”陈骏说。
在评价机制方面,陈骏表示,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我觉得‘2011计划’和‘211工程’、‘985工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2011计划’第一次实行了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协同,跨校的合作、跨校的交流、跨校的交叉。”陈骏表示,过去高校的科研合作多为校内交叉,在跨校交叉方面,原有的经验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经验不足时,我们更需要通过制定严谨的评价机制,确保创新计划的顺利开展,这方面我们是否准备好了,这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