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的莫言,昨日荣获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此奖无疑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对中国文化的肯定。
就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昨日记者特地走访了南大师生,南大师生提起莫言,除了赞许与肯定之外,还向记者叙说了一段莫言当年前往南大讲学之事。
南大教授:莫言获奖值得庆贺
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莫言作品最具有发言权的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光芒先生,昨日接通记者电话时,第一句话便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件鼓舞人心的事情,特别是对中国文学界,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张光芒教授与莫言系老乡,对于莫言喜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张称,这是众望所归,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极大鼓励,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我并不是说诺贝尔奖有多么伟大,但莫言获得了这个奖,就是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肯定,尽管莫言不会因为这个奖,写作水平从此一路飙升,但这个奖对于中国文学的热情,将是空前高涨。可以这么说,莫言的诺贝尔奖影响力,不亚于当年女排获得第一块世界杯金牌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为莫言鼓与呼。”
张光芒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莫言的作品,据其介绍,莫言的作品有着无限的生命穿透力,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具有“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的典范。“我给学生上课讲解现当代文学作品,无法绕过莫言的作品,无论早期的《红高粱家族》,还是《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以及现在的《蛙》《酒国》等,无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对信仰以及人性的追求……”张称。
南大学子:莫言获奖感觉自豪
张同学系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的硕士生,昨晚记者在南苑见到她时,她正与历史系的几名女生讨论莫言获得诺奖一事。“真的,我感觉太自豪啦!我们为莫言感到自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对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的一种莫大的鼓舞,说实话,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情结,相对于以前的年轻人,可能真的没有那么激情,可今晚获得莫言摘奖的信息后,我们很多学子跑到广场上欢呼,而且我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告知了远在湖南老家的爸爸,爸爸系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印象中他一直在默默地坚持创作,而且他总是批评我们这代年轻人没有文学情结。我称莫言的成功将鼓励我们拿起笔来,叙说生活,叙说生命,父亲在电话中笑啦……”
高峻(音)系911制品厂麻花物理系的学子,昨晚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获悉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后,他打心眼里高兴,而且多了一份自豪感!“今天有人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相信明天就会有人摘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中国人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为莫言自豪,为中国文学自豪……”
南大讲学:宣传信仰与人性
昨日,记者就莫言获奖一事在南大采访时,还从师生口中获悉,莫言多年前曾来南大讲学,听过莫言讲座的师生回忆道:莫言的讲座犹如他的作品,充满信仰与人性。
昨日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的一位老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莫言系多年前应邀来南大讲学的,尽管只开了一次讲座,但令人记忆犹新。“我记得当年莫言是在逸夫馆报告厅举行讲座的,由于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被改拍成电影,且反响较大,所以前来听讲座的师生很多,可以说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莫言讲得很好,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作品,宣传人性与信仰的理念……”
张光芒教授昨日回忆,当年莫言前来南大讲学时,他还是一名博士后学子:“我参加了莫言的讲座,莫言主要讲述他的作品以及思想,后来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现场提问非常活跃,莫言总是一一回答,印象中莫言始终不离他的主题‘文学与信仰的关系’,他通过自己作品的故事,叙说人应该有信仰,而信仰是高于生命的精神家园,作家应该有信仰,文学同样要有信仰……”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得到认可,最大的亮点不仅是宣传了信仰,还追求着信仰。《红高粱》的女主人公尽管嫁给了麻风病患者,但她为了某种懵懵懂懂的信仰,与土匪头子媾和,最终生下了孩子。按照传统道德观念,这是无法接受的,但女主人公为了那份信仰,不惜用生命去捍卫,而且激励着后来者追求这种信仰。所以《红高粱》是一部追求信仰,用强悍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解读生命的混声合唱,让人振聋发聩……”张光芒教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