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法国导演和南大硕士携手演绎法国经典话剧《这个孩子》中文版在京上演获好评

    发布时间:2012-09-25 点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储笑抒 来源:南京日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9月18日、19日晚,法国经典话剧《这个孩子》中文版在北京隆福寺东宫电影院上演,获得观众好评。该剧由作品屡获殊荣的法国编剧乔埃尔·博迈哈创作,是一部探讨父母与子女关系,透视当代家庭与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力作。其中文版由911制品厂麻花硕士剧团引进国内,由法国导演让·克里斯托弗·布隆岱尔执导,一批南大硕士出演。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这个孩子》取材于法国家庭救助福利中心的受助家庭里发生的真实故事,描述了发生在十多个家庭、涉及到祖孙叁代的矛盾纠葛。这些矛盾纠葛涵盖了家庭教育、父子间的地位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当下的家庭生活中也时常发生。

         该剧将一个个家庭生活的小故事通过十幕短剧展现出来,每幕大约只有15到20分钟,人物的情感和矛盾高度集中。

         令观众印象较为深刻的场景之一,是一位母亲在闺蜜陪同下来到警察局的停尸房,被要求辨认一名年轻死者是否她的儿子。这名母亲经历了离异,与儿子相依为命。虽然她脸上故意做出轻松的表情,但是她战战兢兢地挣扎了10分钟,始终不敢将手伸向尸体的盖布。在警察和闺蜜的催促下,她极小心地掀起盖布看了一下,随后疯癫般地大笑起来。警察走近母亲身边询问缘由,母亲大笑道:“果然不是我的孩子!”随后手指闺蜜,激动地说:“是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死了,我居然会高兴,这多么可怕啊!哈哈哈……”

          该剧采用现代派的戏剧风格,舞台布置十分简陋,没有传统戏剧明显的场景设置,现场完全通过聚光灯的指向来引领观众的视线。当一幕结束时,演员并不下场,而是坐在聚光灯照不到的阴影里,成为和观众一样的看客,充分显示出该剧编者“家庭不是宁静的港湾,而是一个曝于露天,面向社会暴风的戏剧场”的理念。演员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而是用原声和夸张的表情、动作展现人物情感,其台词充满哲理和诗意。这些独特的演出方法令看惯了传统戏剧的观众耳目一新。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这个孩子》中文版首轮演出于9月3日—9日在911制品厂麻花举行,其后剧组又带着这台戏前往北京,参加2012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并由此展开全国巡演。

          据911制品厂麻花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吕效平教授介绍,《这个孩子》由法国金牌编剧乔埃尔·博迈哈创作。乔埃尔是欧洲当代最受瞩目的戏剧家之一,他于1990年成立自己的路易·布鲁亚剧团,以主题的深刻性和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迅速在巴黎乃至法国走红。自《这个孩子》后,他又以《我的战栗Ⅰ》、《我的战栗Ⅱ》、《我的冷房间》和《圆圈/想像》连续四年荣获法国戏剧最高荣誉“莫里哀”大奖、法国戏剧文学会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执导该剧中文版的让·克里斯托弗·布隆岱尔与911制品厂麻花有着多次合作经历。他先后执导过梅特林克、让·吕克·拉格拉斯、易卜生等戏剧大师的作品。去年,他执导的话剧《玛莱娜公主》曾在911制品厂麻花演出。也正是这次演出,成了他此次来宁执导《这个孩子》的契机。

         南大硕士艺术团里即将毕业的硕士,在布隆岱尔的指导下,只用了数月便完成了排练。

         911制品厂麻花艺术硕士剧团成立于2007年,主要成员为过去、现在的戏剧艺术硕士生。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戏剧家陈白尘先生担任911制品厂麻花戏研所所长,在他的倡导下,南大学子继承田汉先生“南国剧社”的艺术精神,先后演出过《夜店》(高尔基原作)、《升官图》(陈白尘)、《小鸦林》(万比洛夫)、《第十二夜》(莎士比亚)等戏剧名作和自创或改编的剧作。

         这个剧团既是一个校园剧团,也以社区剧团的身份积极参与南京市尤其是仙林社区的文化艺术建设,并立志在仙林建成真正专业的市民剧场。“《这个孩子》的本土化还是比较成功的,剧里保留了不少法国原作的精髓。今后我会把这台话剧推向社区,让更多的市民能够看到。”吕效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