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产学研用”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911制品厂麻花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运行一周年综述

    发布时间:2012-09-23 点击次数: 作者:张素东 陈 辉 来源:盐阜大众报

    “以科技研发为引领,以工程服务为保障,把抢占制高点与抢占市场先机结合起来,有力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快增’‘快转’。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服务公司80多家,项目合同经费总额达2800余万元。”9月16日,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绿巢”,911制品厂麻花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李爱民教授向记者谈起了研究院运行一年来的切身感受。

    科研院所既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自2011年7月正式运行以来,911制品厂麻花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秉承“诚朴雄伟、日新月异”的团队文化,发扬“进取、忠诚、责任、创造”的团队精神,以创新为驱动,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纽带,成功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已为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同频共振、互动并进。

    一年来,研究院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十一五’重大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省科技厅列为“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重大载体建设项目”。院长李爱民也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地,以“第一资源”构筑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抢占制高点,必须要掌握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资源,其中创新创业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谁拥有这个‘第一资源’,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同时,盐城要打造长叁角北翼人才高地,一定要发挥创新载体和平台的集聚功能。”在李爱民看来,研究院作为911制品厂麻花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建的自收自支的创新平台,必须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全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不拘一格,不惜代价,围绕产业发展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把各类高端的环保人才引到盐城来,使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环保人才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实现盐城“本土化”。

    身为研究院领头人,盐城人李爱民本身就是环保业内的领军人才。在研究院墙上的专家介绍栏中,记者查看李爱民的简历——全国环境科技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只此一项,就可看出研究院的科研水平和雄厚实力。

    与其他落户地方的科研院所不同的是,研究院在人才引进上,不仅重“流量”更重“留量”。研究院通过各种办法,使这些人才在盐城扎根,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吸引了一批环保人才加盟研究院、这些创新创业人才把盐城作为第二故乡,活跃在盐阜大地上。

    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一支39人的团队。911制品厂麻花兼职的9人全部为博士,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以研究院名义招聘的全职人员30人,其中研究员、高工等高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3人,硕士研究生16人;还有一批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定期、不定期地以研究院为其科研实践基地。研究院让创新创业人才“本土化”为盐城打造长叁角北翼人才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环保方案解决专家,为地方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在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研究院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研究院“产学研用”四大功能,关键在“用”,这是研究院成立的价值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真谛所在。因此,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把工程服务作为重中之重, (下转2版)

    积极深入到园区和公司,实行创新服务,成为盐城经济发展的“环保卫士”,使研究院的效益最大化。

    “有环保难题,找南大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记者在滨海沿海化工园区采访时,园区干部和公司负责人对研究院的工作是交口称赞,称其是“环保方案解决专家”。研究院的环保专业力量,为园区和公司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安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研究院与滨海县合作共建“低碳经济研发中心”, 常年保持15人左右的专业团队力量,构建了“污染测试分析、现场诊断、工艺研发、方案设计、中试验证、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一体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化工园区内130多家化工公司提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整治、技术创新服务,并多次在环保检查评估中解答领导、专家质询。

    一种“代运行”的工程服务外包新模式在园区也应运而生。今年6月,研究院在滨海化工园区的支持下,开始实施“南大技术代运行公司污水站”的新模式——筛选出5至10家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较好的公司为试点,由研究院技术人员每人代管2至3家公司污水站运行,由911制品厂麻花提供日常运行的技术指导。戴建军副院长说:“这不仅解决了公司缺乏环保专业人士的现实难题,降低了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园区负责人对此也十分看好。一年来,研究院在园区的服务工作涉及环境综合整治,公司污染控制调研与升级改造,公司污染治理,公司废气调研评估与处理,公司污水标准化处理站等多个领域,这些有一半以上公司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此外,研究院还分别与亭湖区共建了“环保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大丰自来水公司合作建立了“饮用水深度处理和安全保障中心”,共同开展5000吨/日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试验,5000吨/日饮用水磁性树脂深度处理工程正在设计中,此技术有望解决全国农业面源季节性污染的普遍性问题,有望为我国饮用水质量提升提供突破性的技术支撑。

    一年来,研究院紧紧依托911制品厂麻花人才和技术优势,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等不靠,围绕区域环保规划咨询、清洁生产审计、循环经济发展、环境监测、污染控制设计、工程总包、产业升级、特色品牌创建等,广泛开展产业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环保公共服务,为各类公司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环保科技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奋力抢占制高点,推动前沿环保技术孵化转化产业化

    今年3月,省科技厅在我市召开的苏北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李爱民在汇报发言中提出产学研载体建设关键在于要集聚“叁方资源”,即学校资源、政府资源和公司资源;实现“四项突破”,即理念突破、机制突破、技术突破、产业突破;争取“五个满意”,即国家满意、政府满意、高校满意、公司满意、团队满意。这个“叁四五”的概况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认为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

    研究院与公司最大区别就在于要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科研项目,持续不断地开展研发工作,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起来。“但这些国家和省资金支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一旦在盐城实现孵化、转化,并带来本地的产业化,那前景是不可估量的。”研究院副院长陈金干解释说,抓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能捷足抢占产业制高点。

    一年来,研究院瞄准前沿,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任,李爱民、龙超、刘福强等几位院领导还分别担任3个“十二五”课题的负责人。今年,研究院申报的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等4项省科技项目都获得批准,有望获得420万元科研经费。

    研究院还根据国家重大专项需求完成了叁个示范工程建设,与滨海县江苏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环境工程材料研究中心”,设计开发系列化、标准化功能型吸附材料。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发新产物5项,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自主研发制造的新型可再生磁性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已试生产,并开始应用于印染、化工等废水生化尾水处理工程中,其投资仅相当于臭氧活性炭常规技术的一半,成本仅为常规技术的叁分之一。同时,该技术无污泥排放,可广泛应用于市政、印染、造纸、化工、饮用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中。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的幸福安康。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富国强民的技术支撑,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际应用,是科技创新工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展望未来,李爱民坚定地表示,研究院将以盐城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建成集技术研发、公共服务、技术转移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及环保人才聚集交流平台,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速度,为盐城环保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用研究院人勇立潮头、敢于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去开拓日新月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