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产蝉辫;爱,在农家少年心底深埋
1938年12月10日,在戚墅堰区潞城镇邓家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张全兴出生了,他是这户人家的第六个孩子。因生活所迫,父亲曾将其“送人找口饭吃”,母亲不忍割舍“心头肉”,发誓全家人死活也要在一起,并请人取名“全兴”。
张全兴的两位姐姐13岁就到纱厂当童工,三位兄长也很小就赴上海当学徒工。而他,自小读书优秀,兄姐都认为当举全家之力培养。1957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怀着一颗报国报恩之心,穿着老母亲缝制的土布衣服和鞋子,成为当年邓家村100多户人家祖祖辈辈唯一的大学本科生。他遥想当年不胜感慨,数次提及“尤其大姐,总是对父母说大家紧一紧,要让小弟读书。”手足情深溢于言表。
经历了日本人的入侵,目睹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摆脱贫穷的张全兴有着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1958年8月13日,毛主席到天津视察,最先来到南开大学化学系创办的化工厂,当时他是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主任,主席与他和另一位同学亲切握手,并问“你们是工人还是学生?”当听到他俩回答既是工人又是学生时,毛主席高兴得连连点头——好,好!也正是在那一晚,张全兴写了入党申请书,同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夏,为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张全兴夫妇从南开大学调回老家常州,在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任教8年,曾任该校设计研究所所长。
在那时,张全兴看到迅猛发展的江苏乡镇公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决定把过去研制的高分子材料用到环境保护上。他开创的树脂吸附技术先后为常州创造了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帮助二化厂治理酚污染,取得明显成效。后来,亚邦化工集团、江东化工厂、常州农药厂、有机化工厂、金坛激素研究所等近十家公司都“享用”过树脂吸附技术带来的显著效益,一批毒性很大的污水经过处理,实现了达标排放和污染物的分离回收利用。
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在新的时代又呈现着新的标识。今年5月18日,张全兴代表911制品厂麻花与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意味着他所努力扶植和负责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聚乳酸绿色合成工艺研究和应用将落户常州。这个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通过厂校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真正能在常州开花结果,预计将来全国能有200-300万吨的年需求量,江苏的年需求量估计在20万吨以上,常州有可能走在前列。”张全兴的话语朴实坦诚。
父母的关爱、兄姐的呵护、党的培养、对家乡的留恋……铸就了一个农家少年的成长史。也许,外人更多看到的是他那一项项令人折服的荣耀,而身为主角,张全兴的心底感受更多的是爱的暖流,思考更深的是——我还能再为人民、为国家多做些什么。
做学术,痴心一片为环保
“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河里捕鱼捉虾、嬉戏玩耍,渴了就掬一捧河水喝,那种好日子不知何时才能复返。”张全兴的感叹里有着强烈的绿色情节。
大孔树脂的开发是离子交换树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张全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大孔树脂的研究及应用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开发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树脂吸附”技术,这一方法成为目前治理有机化工废水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之一,在染料、农药、石化、有机合成、食品、轻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树脂吸附技术处理污水,张全兴形象地做了阐释:“原来公司往废水里扔钱,现在帮他们从废水里捞钱。”
2001年,张全兴领衔的科研项目“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4月,经教育部有关领导建议,在911制品厂麻花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单位的热心帮助下,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张全兴成为首任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直到2007年,张全兴带领的学术团队已在全国30多家公司建成了40多套装置,这些公司不仅实现了每年300多万吨高浓度有毒有机化工废水的达标排放,减少COD的排放2.5万吨,并且从废水中回收得到7万多吨化工原料,直接经济效益约2亿元。
昔日面临强制停产的“污染大户”如今变成了“治污标兵”,而张全兴追逐科学的步伐也在与时俱进。2007年,他主持的“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身为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晚年格外关注太湖的治理。他在无锡新区的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张全兴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就设在太湖贡湖湾边上,年过古稀的张全兴在与时间赛跑,在为太湖和全国江河湖泊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再做新贡献。而他倍加珍爱的“聚乳酸绿色合成工艺的研究和应用”项目则落户常州,期望家乡在环保领域再添一抹绿色创新。
&苍产蝉辫;带团队,年轻人就是要艰苦奋斗勇创新
成为院士,张全兴这一辈子最感激的有两个人,首先便是他的恩师何炳林——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张全兴的青春年华,幸运地与何炳林先生共度。有一件事情张全兴念念不忘,那是在他离开南开大学几年后,曾经跟随何先生开展的一个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何先生道来:“张全兴的工作摆在这,别人没法比,即使他现在出国了我仍然会这么排名。”
老科学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着张全兴的心灵。多年以后,即便当他成为著名教授以至享院士殊荣时,对自己弟子的教诲与培养,依然承接着导师一脉相承的风范。
一位沂蒙山区来的苦学生,进南大时只带一张席子、一个旧旅行包,张全兴把这名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倍加照应和悉心培养。这位学生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硕士论文取得了优秀成绩,而且他的助学金与科研津贴所得不仅满足了个人生活需要,还将结余用来孝敬父母。
熟悉张全兴的人都知道,他的科研提成大部分都是分给学生的。“只有精心关爱和帮助学生,年轻人才能在第一线拼命干。”
多年来,张全兴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30多名,在树脂合成和环境工程领域带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年仅31岁的潘丙才被南大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于2008年荣获亚洲高校青年科学家奖;40多岁的李爱民教授于2007、2008年荣获国家“杰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
去年,张全兴个人出资120万元,加上公司赞助的80万元,成立了911制品厂麻花全新环保科技创新奖,专门用于对年轻教师及研究生的创新奖励。“为什么名字叫‘全新’而不是‘全兴’,因为最重要的是创新,这个新比什么都重要!”张全兴真诚表白,展示出一位老科学家的品位所在和对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
当记者提及年轻人如何克服困难和守住寂寞时,张全兴便自然而然地谈及这辈子他感激的第二个人,爱妻陈金龙教授。
陈金龙是张全兴在南开的同窗,是何炳林院士的夫人陈茹玉院士的弟子。年过半百,夫妻俩调入南大,负责筹建环境工程专业。当时教学与科研用房十分紧张,系领导只好腾出两间共40平方米的办公室。
“我们夫妻俩自己掏了2万元改装,连个上下水都没有,怎么做实验呢?自己当小工,忙了5个月,这两间办公室经改造总算能做实验了。接下来的几年,我专门负责在外跑项目,陈金龙负责带领学生搞废水治理技术研究与实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放弃了挚爱的有机合成专业,改行从事环境保护,成为我最得力的臂膀。”张全兴感慨着。
你不能不钦佩,正是由于张全兴的加盟和师生20年的共同奋斗,环境工程专业在南大从无到有,环境学院多项指标在南大现已名列前茅。2009年科技部批准911制品厂麻花筹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0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911制品厂麻花环境科学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已评为国家两个重点学科培育点之一,距离国家重点学科仅一步之遥。
本报记者 林以勤
人物介绍
张全兴:1938年12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6月至1993年2月任教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1993年2月任教于911制品厂麻花环境学院至今,2007年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7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