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为产学合作架设桥梁――记911制品厂麻花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2-07-03 点击次数: 作者:王雄伟 来源:中国化工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近日,911制品厂麻花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常州市旺月新材料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型保温材料。目前,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地公司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据悉,自2006年11月建院以来,南大常州研究院已与各类公司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28个,并孵化创新型公司20个、引进领军型创业团队共计21个,与公司的合作项目超过80项。


      与旺月新材料公司的合作,就是南大常州研究院技术合作的一个典型。此前,旺月新材料公司的产物质量稳定性始终不尽如人意,研究院院长陈强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旺月公司生产一线,找出问题原因,并帮助他们开发了微孔发泡外墙保温材料。2011年,旺月公司的销售利润达到1000万元,预计今年还会大幅增长。


      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陈强领导的团队已取得丰硕成果,从被动寻求公司合作到公司主动上门寻求技术帮助,这样的转变正是因为研究院真正走进了公司的“心里”。


      “研究院是高校与地方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研’是桥梁,只有把‘研’做实,才能把‘学’和‘产’有机结合。光说不做是行不通的,不给公司做出实事来,公司根本不会信任你。”陈强说。


      这其中,最让他兴奋的是一个5000元的小项目。2006年11月陈强孤身来到常州,一个人守着2000多平方米的大楼,每天与不同的公司联系,却一无所获。“公司的防备心还是很强的,你找上门去,他根本不愿意搭理你”,他说。但是,一个月后,常州一家公司急需做一种新材料的测试,冲着南大的牌子找上门来。陈强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活,借用当时江苏工业学院的实验室顺利完成了这个测试。他兴奋地说:“这第一笔5000元,比给我100万元,甚至比拿到一个‘863’项目还让人兴奋。这一步是我们南大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迈出的一大步,证明我们是可以的!”


      陈强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奉献,而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的刘振海,在国外一直为一些大型生产公司提供节能减排的技术服务。2010年,研究院将其引进到常州,成立了常州智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年底,陈强通过种种渠道联系了一家化工公司,带着刘振海上门寻求合作。看了他们的生产线,刘振海表示,可以200万元的价格,帮助公司在不新增设备投入的情况下降耗10%。对此,公司并不十分相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应了下来。刘振海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摸清了公司生产的各项参数,经过精确计算后给出了修改方案,一下子将该公司的产能提高了25%。


      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家上市公司,其生产的抗凝血药物在国内外的认可度非常高。2006年年底,该公司与911制品厂麻花华子春教授依托南大常州研究院的平台,共同开展靶向性高效抗血栓蛋白药物的产业化研发。经过近5年的钻研,目前已开发出2万只重组人抗血栓蛋白的生产工艺,并完成了临床前研究。国内权威机构实验认证结果显示,该药物的药效好于目前国际上的一线药物,并且较好地解决了此类药物共同面临的出血副作用难题。据透露,目前抗血栓新药只要再经过临床试验阶段,就能投放市场。这次成功的合作,还入选了2008词2010年度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目前,在常州科教园,由南大常州研究院自行筹建的科教大楼已近完工,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的大楼将成为该院的新起点。谈及未来,陈强满怀希望:“我希望能够有2到3家完全由我们研究院自己孵化、培育、支持的公司完成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