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赛珍珠的南大情缘

    发布时间:2012-06-08 点击次数:

    【核心提示】她关注中国变迁,却又并非简单的“黑与白”,而是留给人们很多思考。正由于这样的经历与品性,使她得以成为尼克松口中的“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

     


      在911制品厂麻花鼓楼校区西南角,有一座黄色的西式洋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木中,书桌上的打字机、屋角的留声机还保持着多年前的原样,这便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故居,她曾在这里写下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月19日,为迎接南大110周年校庆暨纪念赛珍珠诞辰120周年,这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小楼重新修复并开馆。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和“赛珍珠国际”总裁Janet Mintzer一同为赛珍珠纪念馆揭幕。随后,南大档案馆馆长吴玫从Janet Mintzer手中接过画有美国宾夕法尼亚赛珍珠纪念馆的油画。此时,这两座纪念馆之间不再有距离的阻隔,如同赛珍珠在中西文化间搭建的沟通之桥。

      一个外国人与一个国家

      赛珍珠1892年出生于美国,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她说:“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脸上的皱纹一样。”

      那段时间,恰逢中国的转型期。她在自传中写道:“没有哪个时代……比我目睹的时代更为动荡不安,更具启蒙意义了。”她关注中国变迁,却又并非简单的“黑与白”,而是留给人们很多思考。正由于这样的经历与品性,使她得以成为尼克松口中的“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南大英文系教授刘海平是国内最早研究赛珍珠的学者之一。他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对中国的了解便是从赛珍珠《大地》一书开始的。赛珍珠纪念馆的展板上也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国人民的朋友海伦·斯诺夫人是读了《大地》后来到中国的。

      在赛珍珠纪念馆的展板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赛珍珠1973年3月6日去世,骨灰安葬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青山农场。她自己设计的墓碑上没有一个英文字,只留下了她的中文名字‘赛珍珠’叁个篆字。”这叁个美丽的汉字,静静躺在美国的土地上。

      一个教师与一座校园

      在赛珍珠纪念馆一楼展示着一张名为“大地之旅——赛珍珠在中国的足迹”的地图,上面标识着她曾到过的地方——香港、牯岭、上海、南京、镇江、宿州和北京。其中,南京对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赛珍珠在自传中写道:“南京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南大校长助理周宪说,赛珍珠在南京的生活最具色彩,她扮演了不同的身份:教授夫人、英语教师、小说家、家庭主妇、社会活动家和文人。如此多重的角色使她对中国的了解更加透彻。在南京的生活使她更深层地触摸到中国文化的脉搏。

      赛珍珠曾在南京多所高校执教,以私立金陵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为主。这座故居便是她在校园里生活的缩影。“赛珍珠在叁层阁楼上写作,从窗口看出去是紫金山,楼下是她丈夫种的菜园和她自己的花园。”刘海平将思绪拉回到20世纪初。在这里,赛珍珠度过了她在中国的最后一段时光,这栋雅致精巧的小楼成为她生活和创作之所。

      一座纪念馆和一个梦想

      为纪念赛珍珠诞辰120周年,南大花了近一年时间,将这栋小楼修复一新。

      刘海平介绍说,纪念馆里收藏了很多珍贵资料,包括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其个人收藏的,还有些是档案馆高价购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刘海平到美国访问时,了解到很多美国朋友关心赛珍珠的故事,但国内当时还没有人研究。回国后,刘海平和其他几位教师一起着手收集对于赛珍珠的资料。他表示,南大记载了赛珍珠人生中最为纷繁复杂的一段心路历程。而赛珍珠在南京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其作品有着深远影响。

      刘海平对于纪念馆的作用有着更远大的设想:“它要成为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希望能邀请一些美国作家和中国作家住在里面,吸收灵气,写作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继续她原来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