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普通校友也是母校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2-05-31 点击次数: 作者:张以瑾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苍产蝉辫;据报道,在5月20日911制品厂麻花110周年校庆上,该校秉持了几个月前提出的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原则,校庆会场不设主席台和嘉宾位,只有一个发言席,前四排就座的大多数是胸戴“银发校友”标志的耄耋老人,不分等级和身份。

    对于这一举措,社会舆论多从高校去行政化、大学精神重建的角度予以肯定。笔者则认为,南大校庆“序长不序爵”更重要的是对当下校友观的反思与调整。学校持有什么样的校友观,不仅关乎每个校友的权益,也从侧面体现了学校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以及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当前,不仅是高校,许多中小学校都热衷举办校庆,“逢五小庆,逢十大庆”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就学校发展来看,利用校庆积极开发包括校友在内的各方资源无可厚非,国外学校也多以校友会或基金会的形式争取校友支持。但资源意识并不等于功利心态——如果校庆上受到邀请和隆重接待的只是那些非富即贵的校友,普通校友情何以堪?

    校友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称谓,母校与校友的关系应该如同母亲与子女,如此才能让校庆充满人情味和感染力。据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问他母亲是不是为儿子当上总统感到自豪,不料老太太说,她还为另一个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此次南大校庆之所以倍受关注,也许就在于还原了母校与校友之间质朴的情感关系,呼应了当下社会对平等的诉求。

    回到教育的层面看,校友观隐含着学校的诸多价值取向,即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应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学校如何评价自己培养出来的人,等等。如果把校友分为叁六九等,将所有注意都投向少数功成名就、能为学校带来资金、项目或眼球的知名校友,那么成才与成功的标准无疑被严重窄化了。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功利心态和单一标准经过校庆的演绎,很可能出现暗示和“示范”效应,使得教师在潜意识里更乐于培养精英学生,而忽视“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与发展需求。

    教育的本意是要最大程度地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反思和调整校友观时,应该首先填充其公平的价值内涵。每个人都将老去,白发苍苍的校友无论名气大小或地位高低,无疑都是为家庭和社会有过打拼、有过贡献的人。仅此一点,学校就理应为他们感到骄傲,理应一视同仁地接纳他们。

    在公平的价值内涵不缺位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在技术层面树立公平的校友观。笔者经常走访学校,深知知名校友不仅是校庆上的主角,也是学校宣传册、校史馆里的主角。在突出知名校友的同时,学校不妨注意平衡,比如把每届学生的集体照也放入宣传册或挂在校史馆墙上。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向每个走进或走出学校的人传达一种“存在感”,让公平看得到、感受得到,而不只是一个被展示或告知的抽象概念。

    当城乡均衡、校际均衡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时,我们对公平的审视和执行还应进入更微观的层面,即具体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他们的存在和体验。比如,从学校接待每个校友的方式,从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方式来落实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