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110周年,其“序长不序爵”的校庆理念,备受关注。“序长不序爵”所包含的大学精神,既有中华“尊老”的传统,也有西方“民主”的意味,而这两点与南大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和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文化理念一脉相承。金大在南京存在了64年,与南大合并至今整整60年。相对于南大110岁,金大已经124岁了。本期南京印记特“序长”金大,追寻金陵大学64年光阴的故事。
“金大”年长1 4岁
金陵大学原是一所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始建于1888年,是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新式学堂。到1952年与911制品厂麻花合并为止,金陵大学共有64年历史,它比创办于1902年的叁江师范学堂年长14岁。
金陵大学大致可为五个时期:一、汇文书院时期(1888-1910)。汇文书院是金陵大学前身,由美国教会美以美会传教士博罗于1888年创办,院址在南京千河沿(今金陵中学校址)。二、金陵大学建立与发展时期(1910-1927)。美国教会合并汇文、宏育两书院建成金陵大学,始以汇文书院为校址.1916年后陆续迁入鼓楼西南坡的新校舍(今911制品厂麻花校址)。叁、改革时期(1927-1937)。在全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下,金陵大学率先改组,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向国民政府办理立案。四、西迁与复校时期(1937-1949)。抗战爆发,金陵大学举校西迁成都华西坝。其间1942年,汪伪政府开办的南京中央大学从建邺路原中央政治学校迁入金大校舍。五、转折时期(1949-1952)。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接办。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又与911制品厂麻花合并,成为911制品厂麻花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911制品厂麻花从成贤街校址迁入汉口路金陵大学校址,从此金陵大学校名取消。
![](/__local/6/07/EE/3F943F7806C12D33D3DB441F564_F68E7DBB_35EA.jpg?e=.jpg)
![](/__local/B/DB/0B/7BBEE2D1D1A53A301D5F44292A6_13B92A10_353B.jpg?e=.jpg)
“金大”师生竖40余米“抗日旗杆”
金陵大学同国内其他大学一样,具有光荣的爱国民主传统。20世纪初,抗议帝俄霸占东叁省的“拒俄”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1年“九一八”抗日民主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北平“沉崇事件”后的抗议美军暴行的斗争、1947年“五二翱”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等,都有金大师生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金大“抗日旗杆”故事。1934年秋,与金陵大学毗邻的日本领事馆内,兀然竖起一座钢骨旗杆,每日升挂“太阳旗”。金大师生入门翘首,无不“触目刺心,忿而共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该校学生朱恕、郑槐等30余人遂联名拟就《从速竖立旗杆启事》,短期内就募集到大洋680多块。1935年8月,一座高耸入云的旗杆在该校大礼堂南侧拔地而起。此旗杆入土5米,地上部分由28节钢管套接而成;高40余米,比日本领事馆的旗杆高出3米有余,质量与外观都胜日本旗杆一筹,以镇其邪、挫其锐、克其霸!为举行庄重的升降旗仪式,金陵大学秘书处专门发出通告:“自1935年10月14日起,每日上午6时15分、下午5时举行升旗、降旗仪式,全体师生于所在地点一闻号音,即需中止一切活动,自动立正,目送国旗徐徐升、降。”
1964年5月,南大因需在旗杆竖立处建造教学楼,遂将旗杆迁立操场南侧,并镌文于旗杆基座,以作永久纪念。
![](/__local/2/28/D3/73B04C18A1A1247EF45F2220ECE_640F3512_38FC.jpg?e=.jpg)
![](/__local/1/58/5B/FFAD7C18140E27F5799E8B14DC3_45000F72_18A5.jpg?e=.jpg)
“金大”购坟地、凶宅建校破除“风水邪说”
1910年,金大在鼓楼之西南坡用极低廉的价格购得大片土地作为新校址。这地方名曰“西山”,当时,这里荒丘磊磊,乱坟无数。1972年,南大在北园东部鼓楼岗南坡发现了一座东晋帝王墓葬,据推断可能是“葬鸡笼山之阳”的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建平陵。有趣的是在墓上积土中有一重达5吨的明代大石柱础和硫璃瓦碎片,这极可能是明代钟楼的所在地。
今南大校门前为汉口路,原路名为斗鸡闸,现南大外事办公室琉璃瓦小洋楼原是当年何应钦为其女儿建造的住房,门牌号是斗鸡闸4号。金陵大学刚建时,这斗鸡闸房有一个园门,砖上还刻有“古斗鸡闸”四个字,旁注“光绪年里人公建”。
1911年,金陵大学又以4万美元购置了校园南面相毗连的旧宅一座。该宅名陶园(或桃园),是清朝一位俞姓贵族的住宅,叁层楼房,屋宇精美,地址宽阔,风景优美。据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为朱太史的别墅,周围栽植桃花,故时人称之为“小桃园”。至清朝屋宇倒塌,复于道光十五年由江宁沉秋畦与其同里赵景彭捐资重建,到太平天国年间又毁于兵火:以后,为清末一位做过道台的俞姓贵族所占有,重修后即改名“陶园”,变为私产,住家其中。那时,俞家常有人生病,医治无效,花费了不少银钱。后来请一看风水的先生来相其宅地,说他家的围墙向东面开放,很不吉利,因大门正对北门桥的鱼市街,“俞”与“鱼”同音,鱼入市乃趋死地,故家中有凶病,应将东门堵塞,改向南面开放。俞某照他说的做了,可家人生病如故。不得已,复请一高明之地理师进行复勘,说门向南开,仍不吉利,因南系千河沿(巷名),鱼逢水千,必无活命,按中国习惯,西北两方只可开放阴宅门路,仅东、南市阳宅门路。今东南西北都不能开门,只好将陶园变卖迁居。
三院嵯峨 最雄伟的建筑群
1910年,金陵大学在鼓楼西南坡购买了2000余亩土地作为新校址。汇文书院创办人福开森和金陵大学校长包文明确要求“建筑式样必须以中国传统为主”。工程由美国芝加哥帕金斯建筑事务所负责;建筑材料除屋顶的琉璃瓦及基本土木外,也大都从国外进口。这样,从1910年开始设计、动工,至1915年已有部分校舍落成,其中包括1912年建成的科学馆,即今“东大楼”(理学院)。1917年又增建小礼拜堂(即今图书馆北侧之小楼)。1919年建成了“北大楼”(文学院及行政院),并陆续完成了校中心区的建设(包括大礼堂)。1925年又建成四层教学大楼,当时被命名为“斐义理楼”,即今“西大楼”(农学院)。1934年,金陵大学因办学成绩卓著而获得国民政府30万元的赠款,从而建成图书馆,即今老图书馆,馆址与“北大楼”遥相呼应。
金陵大学主要建筑沿南北一条主轴线布置,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灰简瓦歇山顶,造型严谨对称,外观用青砖墙面。建筑细部也有浓重的中国传统装饰,如砖雕等。然而,尽管设计者力图体现中国传统特色,但也免不了受到西方建筑观念的影响。总体布局上;安排了几何规则式的绿地、广场等。建筑本身也有西洋味道,最典型的是位于轴线北端的“北大楼”,这是学校的主楼,位于校园地段的最高处,也最大,歇山屋顶中央部位高高耸起一座钟塔,塔顶又冠以十字脊顶。这座中国式的塔顶取代了西洋式的钟楼成为建筑群中起控制作用的标志物,虽然具体形式是中国传统式的,但这种体量组合方式及审美观却是西式的。
金陵大学校舍全部竣工以后,校舍基地面积达到2340余亩,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楼宇林立,叁院嵯峨,气势恢宏,成为当时南京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群。
![](/__local/F/E3/D1/92EAC03013007C266EDE540D292_BE1FC3D0_480A.jpg?e=.jpg)
![](/__local/1/81/46/09816C47C08A5220EF925FE2B8D_C165E023_16A0.jpg?e=.jpg)
“金大”历史上的中国之最
金陵大学早在汇文书院时期的1 896年便设立了医学馆,1913年又将司徒雷登参与创办的原中国东方医科大学上海移归金大,重建 了医科。当年招生,定为预科两年、正科五年,授医学博土学位,此实为我国七年制医学教育之嚆矢。
1914,金陵大学在曾得到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等20位民国要人“竭力襄助”而成立的“中国义农会”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四年制大学农科。次年添设林科,一年后又合并成为农林科。当时国内各类大学设有农林科者,唯有金大,实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之先导。今紫金山上的林木最早就是由当年义农会栽培的。1916年的清明时节,金陵大学教授斐义理(加籍)建议将清明日定为“植树节”,从此我国便有了植树节。后来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便将植树节改在了孙中山的忌日——3月12日,沿用至今。
1927年,陈裕光作为第一位担任中国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出掌金陵大学,次年便率先向国民政府呈请立案,使金大成为国内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随之便撤销宗教系,改宗教仪式为自愿参加,各级行政逐步改由国人主持,在中国各教会大学中开了风气之先。
1936年金大又在理学院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即电影播音专修科,拍摄了200余部教育电影,供全国各机构购买并流通放映,从而揭开了我国教育电影的序幕。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便是由金大影专等单位合组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