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我们准备好了!”作为911制品厂麻花110周年校庆的特别活动,昨晚,“诺贝尔奖之约”在南大仙林校区进行。6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28位南大各院系的大学生代表,与4位诺贝尔大师端着餐盘,边吃边交流。
“约会”诺奖得主,得过五关斩六将
这是一场对于梦想的约会。从全国各地优秀中学中选拔出的中学生代表,与崇拜的诺贝尔奖得主围坐在一起,端着餐盘随意交流。
“他们中或许就有未来的诺贝尔大师。”南大招办副主任李浩介绍,邀请中学生参加大学校庆,这在全国高校校庆中尚属首创。63名中学生代表,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昨晚赴约的每个中学生,在来之前几乎都是“过五关斩六将”。
先是自愿报名、然后写自荐材料、再经过学校一轮轮筛选,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的高一学生杨鑫就是这样获得“约会”资格的。在这次“约会”中,南大特别向南大学生长期支教的宁夏中宁、隆德和云南建水的3所中学发出了邀请。
来自宁夏隆德县中学的黄亚鹏告诉记者,学校从高一和高二年级中选拔参加活动的人选,“28个班级各推选出一人,然后进行初选,选出10人后再进入决赛。”而选拔的内容,除了成绩和创新能力外,还有中英文演讲。
有好奇心,不认为天是蓝的理所当然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每个孩子都对心中的偶像充满了好奇心,昨天的冷餐会上,学生们为了离诺奖大师近一些,干脆盘腿坐在地上。
大师们顾不上端餐盘,偶尔喝一口饮料,耐心回答学生们的各种提问。
“你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诺奖,是否和您的天赋有关?”
“我充满了好奇心,对自然充满了兴趣。”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尼尔·舍特曼回答,他和中学生们分享了他10岁时的一件趣事。那年,学校有了一台显微镜,丹尼尔非常好奇,就问自然老师能不能把显微镜带到班上,得到允许后,他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了一片树叶,感觉特别神奇,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老师让我回座位,换别的同学来看,我很不愿意。”丹尼尔表示,要想成为一位自然科学家,好奇心和灵巧的双手是两个重要的特质。
同样,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也提到了“好奇心”。他总结说,经过这么多年,他们依然非常热爱自己的研究方向。“人们总是把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从不这样,我们更想研究这些东西背后的机制。”
牛顿家乡苹果树正式落户南大
4位诺奖大师见证牛顿园落成
昨天,由南大英国校友捐赠的牛顿家乡苹果树枝条在南大落户,罗伯特·哈博等4位诺贝尔奖大师见证了南大牛顿园的落成。
牛顿园建在南大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东侧。牛顿家乡苹果树枝条嫁接在海棠上,栽种在一个花盆里,枝条大约一米高,笔直挺拔,顶端有大大小小十片树叶。
据南大后勤集团张庆峰介绍,苹果树枝条是4月19日抵达南大,当时已经发芽。南大将其清洗后进行嫁接,并且加强养护。
很多人担心来自英国的牛顿苹果树枝能否在南京存活。对此,张庆峰坦言,这的确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英国的气候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那儿苹果树发芽的时候,我们这儿已经开花了,因此枝条过来的时候,季节并不是很好。为此,南大细心呵护,派专人进行养护。虽然目前枝条都已存活,但是还要有至少一年的监护期,才能自由地放到户外生长。
南大常务副校长张荣说,苹果树枝条虽然很小,但是内涵丰富。这不是孤立的树的生长,它带来的象征意义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精神。
昨天落成的牛顿园里,不仅有苹果树,而且还移栽了杨振宁、丁肇中、阿龙等诺奖获得者以往在南大种植的树,4位诺奖大师昨天也亲手栽下了新的树。
“牛顿园同时是一个休闲性质的学术交流中心。将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是建牛顿园的主旨。希望这里成为人类最高水平的名家大师的传播载体,也希望学生们能从中领略学术殿堂的氛围,寻找创新的灵感。”张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