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做客南大叁行小诗贺校庆

    发布时间:2012-05-19 点击次数: 作者:记者 洪丽 通讯 员齐琦 金柳 来源:龙虎网

            “我很荣幸能来参加南大110周年校庆。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国际化的活力,我想和你们一起分享对文学的热爱”。5月18日,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到访911制品厂麻花,与师生们分享他对“文学的世界性”的感悟。

    这位智慧风趣的作家在多年以前就与911制品厂麻花结缘。2011年8月他受聘为南大名誉教授,成为继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之后,又一位“落户”911制品厂麻花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先生将把911制品厂麻花名誉教授这个头衔中的名誉两字去掉。”在勒?克莱齐奥开始他的讲座之前,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教授许钧宣布了这个消息。据悉,勒?克莱齐奥将有望 “加盟”南大,每年在南京驻留三个月,正式给南大学生们开课。这位“追求重新启程、诗意冒险与感官迷醉的作家”,将在南京扬起新的启程的风帆。

            三行小诗贺南大华诞

            在即将迎来911制品厂麻花110周年校庆之际,勒?克莱齐奥送出一份别致的生日礼物——一首三行小诗来表达对南大华诞的祝福:“校园里的玫瑰色的桂叶,为了新的世纪,和美丽的相遇。”

            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1983年,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教授许钧获得勒?克莱齐奥的《沙漠》一书,将它译成中文。83年,这部被译为《沙漠的女儿》的作品在中国问世,许钧也成为勒?克莱齐奥作品最早的中文译者。两人从此结下缘分。1992年,许钧翻译的《诉讼笔录》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法国大使陪同勒?克莱齐奥夫妇来南京与许钧会面,一起谈作品,谈翻译。此后,许钧成为勒?克莱齐奥在中国最重要的翻译者和推介者。勒?克莱齐奥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流浪的星星》、《诉讼笔录》、《战争》、《燃烧的心》等作品,都是许钧或他指导的研究生翻译。这次来南大,依旧是许钧陪在身边,两人交谈间,微笑和眼神都如此默契。

            与911制品厂麻花结缘三十余载,虽已七十多岁,勒?克莱齐奥依旧像个好奇的孩子。他兴奋地说:“我还没有到过南大的仙林校区,我已经非常按捺不住想去了解这座新校区,在那里,我想我也能感受到和鼓楼校区一样浓厚的学术气氛。”谈起大学的使命,他又是饱含殷切期待的长者:“我想提醒大家,大学的目的正是要打开人的思维和胸怀,面向广阔的世界,进行科学的历险,享受交流的益处。希望在共聚一堂的庆典中,师生能够凝聚更大的希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进行交流。”

            文学的使命是超越边界

           “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然而,将我们——达莉娅和我紧紧联系在一些的,使我们对生活仍然抱希望的,是我们坚信,乌拉尼亚真的存在,我们曾是它的见证人。”勒?克莱齐奥是温和的反抗者,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在他的书中,他总是不断地去诘问、反复地去追寻,甚至自己亲自构建想象的乌托邦。在他的乌托邦“乌拉尼亚”中,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孩子们的天性不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只需学习自由和真理。他书中的“乌拉尼亚”最后消失,勒?克莱齐奥也清晰地认定,乌托邦超越了文学艺术的范围,将是非常危险的,它将导致殖民主义,从而造成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在讲座开端,勒?克莱齐奥抛出一个悖论:文学体现的是地方性,而面对体现普遍性的议题时,会不会成为一种文化殖民?

            勒?克莱齐奥的回答是:不会。尽管文学是地方性的,是个体的、特殊的、甚至偏见的,它经常利用语言、民族的不公正,所谓“偏远地区”的奇闻异事极易被西方国家的作者作为素材,成为偏见的牺牲者。但文学正因其缺陷才表现其普遍性。好的作品扎根于大众,源于将作者体验到的生活更好地表现出来的信念,从而体现对故乡的爱。勒?克莱齐奥说他喜欢中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些文字穿越了地域、时间、语言的阻隔,打动了他。在讲座的最后,他表示:“我相信文学由于其多样性,特别是借助翻译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倾听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倾听到所有人的声音,这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而跨文化的交流正是世界和平的一个关键所在。”

           阅读是追求心灵的愉悦

            当勒?克莱齐奥买了一本新书时,他会把它凑到鼻尖闻闻味道;当他书写时,他会侧耳倾听鼻尖与纸摩擦的声音。“这种感受对我来说很重要,它们是无法取代的。”他丝毫不掩饰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偏爱,甚至表示相比较电子阅读方式,他更信任书本,因为电子文档容易被复制,被更改,尽管两者传达的信息量并没有区别。

           当夫人热米娅提醒他说人类已经进入“拇指时代”时,勒?克莱齐奥幽了一默:“刚才我看见台下有同学在用大拇指‘写字’,我相信他是在写小说。”

           对勒?克莱齐奥来说,阅读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谈起自己的阅读史,勒?克莱齐奥说这是分阶段的:在战争期间,由于物资匮乏,他将读字典作为消遣;战后开始读严肃文学,比如但丁的《神曲》。虽然不是很读得懂,但在他看来,每个字都很有魔力。在开始创作生涯后,他喜欢读英国的小说,比如说狄更斯的作品。“目前很喜欢读哲学,也很喜欢读诗。”

           对于当今大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去读”的提问,勒?克莱齐奥说,阅读其实没有界限,也没有硬的规定,年轻人在读书时要抱有一颗热爱的心和兴趣去看,要扎扎实实看好每一本书,同时,试着去写一些阅读后的感想,这很重要。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阅读并不体现必要性,而是追求心灵的愉悦。”他笑着说。

            与阅读、写作为伴,他一路走一路写,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将他的回忆与想象讲述给所有人听,言语流露出的诗兴烂漫感染了无数读者和听众。相信这位“世界公民、各大洲和文化的儿子”将会在南京找到新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