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想象力作用只占2.5%!”“阅读,一定要有爱!”昨天,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就文学写作等话题,给南大学生上了特别的一课。
今年,勒·克莱齐奥将以南大名誉教授的身份,给全校师生开授3个月文学通识课程。但迫不及待的学子们现场踊跃提问。
“想象力是不是文学创作的一大因素?”学生们抛出第一个问题。
“想象力只占创作的2.5%,现实超越人的想象。”勒·克莱齐奥断然答道,“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不是想象力,而是记忆。有的记忆来自亲身体验,有的来自阅读,比如报纸、电影,都会构成你独一无二的创作来源。”
有学生提出,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64本。而在中国,教科书之外,人均读书一年不到一本。
克莱齐奥说,对这一数据可以不用完全相信,但他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拇指一族”表示关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网络对书本的确构成冲击。”勒·克莱齐奥说,他本人更钟情书本。“书本更亲切、可信,闻闻纸的油墨味道,听听书写时笔划过纸面的声音,是一种享受。”
有学生请勒·克莱齐奥推荐书目,勒·克莱齐奥则主张,阅读不必遵循固定的章法。在战争物资匮乏时,他唯一可看的就是字典。“战后,我开始看严肃文学,比如但丁的《神曲》,虽然看不懂,但觉得很有吸引力。现在主要读哲学、诗歌。”勒·克莱奇奥说,文学和音乐一样,是生活的一种陪伴,所以对文学一定要怀有爱。
“中国为什么不出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针对这一问题,勒·克莱齐奥说,中国作品本身不可谓不优秀,这跟语言的地位不平等有关。“最近听一个德国女教师抱怨,现在很多高中生都在学中文,但很少有人对学生学法文表示不满。”他觉得,将中文作品翻译成英语和瑞典语才能参与评奖,这并不合适,“我们应该向语言的等级病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