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前的他,黑色衬衫搭配牛仔裤,高而清瘦,温和沉静。他是勒克莱齐奥,法国着名作家,200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与911制品厂麻花很有缘,去年8月,他受聘为南大名誉教授,这两天又特意飞来参加南大的110周年校庆。而就在此次来访中,他又正式加盟南大,将成为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明年正式来南大工作!昨天,在金陵饭店,记者有幸和他一席长谈,他的好朋友、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着名法语翻译家许钧一直陪着我们,为我们交流提供语言上的帮助。 &苍产蝉辫;扬子晚报记者&苍产蝉辫;张琳
础
对于教育
我不是“虎爸”或“狼爸”,但也很严格
虽然是着名作家,但勒克莱齐奥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教师。从20岁起,他就曾在英国、泰国、韩国等地教过中学和大学。
记者:我很好奇,您是个什么样的教师,严格吗?还是和蔼可亲型?您认为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勒克莱齐奥:至于我到底是严厉型还是和蔼型的教师……我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的课堂上,两位学生在睡觉。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压低声音对其他同学说:大家都小声点,别惊动他们了!顿时哄堂大笑,而那两位睡觉的学生也被笑声吵醒了。
和蔼与严厉是两面。就我而言,我希望自己是和蔼的。因为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而如果很严厉,则会适得其反,让他们的心收紧。在说笑中,可能会传达一些东西唤醒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记者:很多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直到高中,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家庭教育上极端的例子有“虎妈”、“狼爸”。谈到对孩子的教育,您怎么看?您对自己的子女如何教育?
勒克莱齐奥:教育是个性的,教育的问题也都是相对的。“狼爸”“虎妈”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而已,不会得到所有中国人的认可。我肯定不是“虎爸”或“狼爸”,但任何教育都必须有规矩,有时候需要严格。我和我夫人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放学回来必须先做作业,我有时也会盯着,我夫人也经常让他们要努力。后来孩子们到美国上学,我拿法国与美国做比较,发现美国特别强调让孩子自我表达,在课堂上可以向老师提问题,这一点在法国则比较欠缺,课堂上很少能自由发言,更别说质疑老师了,甚至没听懂也不敢说自己听不懂,怕老师不高兴。
我曾经看过一个中国的小纪录片,都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在选课代表,他们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选不上的孩子会哭,这也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我很欣赏这样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现在中国的课堂更像美国,让孩子有充分和老师交流的机会。而法国教育很讲“法”,非常守规矩。
叠
对于创新
一辈子都想保持小学生的好奇心
记者:听说您这次来南大,将要参加“创新拔尖人才”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表“对人才成长思考”的报告。在中国有个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困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您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勒克莱齐奥: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确相当重要,但任何创造性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首先要学习,学习前人、阅读前人创造的东西,在阅读中还要学会分析及批评,两者相辅相成。这样久而久之你才能有别于前人,这就是创造的开始。
就教育而言,我觉得要特别重视对探索追究精神和兴趣的培养。这种兴趣培养也不是凭空的,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在时间上要有开放观念,有本书叫《时间机器》,回溯到其他时代,知晓其他时代对了解现在的时代是一种参照。二是空间上的开放观,我们不能局限于只关注自己所处的区域,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比如文学上你还可以对拉美、对非洲文学感兴趣,唯有开放,才能产生打开另一种思维的可能,才有可能了解别人,并慢慢发展自己的认识。此外,还要掌握交流的工具,旅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旅行需要钱,如果要省钱的话,你可以通过因特网、书籍,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然后学会去表达,并渐渐让表达变得自由。这样创造性才可能会出现。&苍产蝉辫;
一个人一辈子都要保持一种好奇心。小孩子看到一本书会很好奇,想去翻一翻,我也想一辈子都保持小学生的好奇心,去了解,去阅读更多,从而丰富自己。
记者:那么您当下最好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勒克莱齐奥:我特别想了解中国,了解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对事情的不同表达,我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传统的东西感兴趣,对中国的烹饪、对中国的教育等,都很感兴趣。
颁
对于中国
汉字很神奇,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
记者:您读过不少中国作品,尤其喜欢老舍和巴金,您对中国文化如何看?
勒克莱齐奥: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学作品,像老舍的法文本我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伟大而富有力量。我曾为老舍作品《四世同堂》法文版写过序。除了中国文学外,我还很喜欢中国的戏曲等表演艺术。早年在泰国教书的时候,我就曾带学生们去看了一场来自中国芭蕾舞团表演的《白毛女》。
中国字也相当神奇。作为中国人用惯了可能已经不太在意,但我在学习汉字,了解每个汉字的来历时,觉得非常有趣。比如“好”,是一个“女”加一个“子”,妈妈和儿子在一起,这就是“好”。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
记者:您已经是第叁次来南京了,对南京的印象如何,喜欢南京小吃吗?&苍产蝉辫;
勒克莱齐奥:和上海、北京不同,南京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安静的城市,可以安静地思考和交流。至于南京菜我的很喜欢盐水鸭,每次来都要吃,江浙一带的粽子我也很喜欢。像昨天晚上的雨花汤团,又好吃看上去又很美。
顿
对于写作
写作让我内省及与人交流
记者:写作这件事,给您带来了什么?诺贝尔奖又给您带来了什么?
勒克莱齐奥:写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一是让我内省,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了解;二是与别人建立一种交流,我生性不太善交往,而写作让我和别人建立另一种特殊的交流。我很愿意理解别人,对人很友好,这都是写作带给我的。
至于诺贝尔奖,它给我带来了更多人的友谊,诺贝尔奖本身也带来人们对文学的尊敬。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对很多人来说,商人比作家重要得多,作家如果因自己努力而受到褒奖也是件不错的事。
记者:在得知获得诺奖的刹那,您想了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
勒克莱齐奥:我就想了两件事:一是因为获奖必须要做演讲,而我特别不喜欢演讲。二是我告诉自己要变得强大,不要因为得奖而变得“虚弱”,我要继续写作,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记者:听说您不用手机,不上网,是个孤独的行走者,那么您靠什么和这个世界保持紧密联系?
勒克莱齐奥:的确,我没有手机,有电脑,但很少用,只是偶尔到谷歌上查些东西。我是个很老派的人,现在有时还用打字机,自从16岁时我第一次看到别人用打字机,我就觉得这太有意思了,敲一下,一个字就会出现。我和世界建立联系有很多方式,比如旅行,比如阅读书籍,看报纸,甚至还有字典,我昨天在金陵饭店发现一本汉法字典,很有意思,它对字的分类和法语不一样,是通过字根,这和法语很不一样。
贰
对于“南大人”
明年9月将为南大学生上课
记者:听说您已正式加盟911制品厂麻花,成为“南大人”了,明年还将为学生上课?
勒克莱齐奥:其实从去年我受聘为911制品厂麻花的名誉教授,就已经成为“南大人”了。昨天又接受了911制品厂麻花的邀请,将受聘为南大中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计划明年9月为南大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上一门有关文学的课。
到南京来生活、工作,让我特别期待。我能进一步与近距离感知这个美丽的城市,了解生活在这儿的南京人,不管是普通市民还是知识分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六朝古都,又是个特殊的城市,在二战时期曾遭遇大屠杀,这些都可以让人思考。我想如果呆的时间长一点,我还会有机会进一步把汉语学得更好。
■大师答学子
中国缺文学大师&苍产蝉辫;只怪语言太“弱势”&苍产蝉辫;
昨天下午,勒克莱齐奥现身南大逸夫馆,做了主题为“论文学的世界性”的演讲。其演讲的深度、思维的跳跃和各种用典让现场的师生不得不全神贯注。
一位学生提出了很多人想问的问题:中国现在大师如此稀缺,到底是缺了什么?勒克莱齐奥说:“对于大师我觉得首先跟年龄有关,他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说过,一个木匠,能把木头刨得特别平,他就是木匠里的大师。我认为大师可以出现在任何领域,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他就是大师,这就是行行出大师。而文学有些不一样,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条件就是作家的作品必须翻译成英语或者瑞典语,这就是语言的强势和弱势,而要想出现文学上的大师,我们就一定要和语言的‘等级化’斗争。”
实习生&苍产蝉辫;刘凯&苍产蝉辫;扬子晚报记者&苍产蝉辫;张楠
■人物名片
勒克莱齐奥,法国着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模糊不清。并且同时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中,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被誉为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2008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许钧教授,中国第一个翻译勒克莱齐奥的翻译家,从1983年的《沙漠》开始,到后来的《诉讼笔录》,当许钧有机会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时,他就推荐了勒克莱齐奥。在翻译中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