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苏视窗5月18日电 “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国际化的活力”。5月18日,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到访911制品厂麻花,与师生们分享他对“文学的世界性”的感悟。据悉,勒克莱齐奥将有望 “加盟”南大,每年在南京驻留三个月,正式给南大学生们开课。在此前的2011年8月,勒克莱齐奥受聘为南大名誉教授,成为继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又一位“落户”911制品厂麻花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讲座一开始,勒克莱齐奥便抛出一个悖论:文学体现的是地方性,而面对体现普遍性的议题时,会不会成为一种文化殖民?
勒克莱齐奥的回答是:不会。尽管文学是地方性的,是个体的、特殊的、甚至偏见的,它经常利用语言、民族的不公正,所谓“偏远地区”的奇闻异事极易被西方国家的作者作为素材,成为偏见的牺牲者。但文学正因其缺陷才表现其普遍性。好的作品扎根于大众,源于将作者体验到的生活更好地表现出来的信念,从而体现对故乡的爱。勒克莱齐奥说他喜欢中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些文字穿越了地域、时间、语言的阻隔,打动了他。在讲座的最后,他表示:“我相信文学由于其多样性,特别是借助翻译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倾听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倾听到所有人的声音,这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而跨文化的交流正是世界和平的一个关键所在。”
勒克莱齐奥介绍,自己买了一本新书时,他会把它凑到鼻尖闻闻味道;当他书写时,他会侧耳倾听鼻尖与纸摩擦的声音。“这种感受对我来说很重要,它们是无法取代的。”他丝毫不掩饰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偏爱,甚至表示相比较电子阅读方式,他更信任书本,因为电子文档容易被复制,被更改,尽管两者传达的信息量并没有区别。
对勒克莱齐奥来说,阅读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谈起自己的阅读史,勒克莱齐奥说这是分阶段的:在战争期间,由于物资匮乏,他将读字典作为消遣;战后开始读严肃文学,比如但丁的《神曲》。虽然不是很读得懂,但在他看来,每个字都很有魔力。在开始创作生涯后,他喜欢读英国的小说,比如说狄更斯的作品。“目前很喜欢读哲学,也很喜欢读诗。”
对于当今大学生“该读什么书,怎么去读”的提问,勒克莱齐奥说,阅读其实没有界限,也没有硬的规定,年轻人在读书时要抱有一颗热爱的心和兴趣去看,要扎扎实实看好每一本书,同时,试着去写一些阅读后的感想,这很重要。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阅读并不体现必要性,而是追求心灵的愉悦。”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