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场名为“巴黎对画南京”的画展在奥体中心内的更斯艺术馆举行,展览由来自巴黎的画家贝特朗·巴龙与来自南京的画家杨小民联袂举办。展览开幕式上,由著名昆剧演员孔爱萍、施海涛扮演的杜丽娘、柳梦梅翩翩上台剪彩,让“对画”在文化对话中又多了一份经典的浪漫。
“对画”展览现场的墙壁上,一边悬挂着巴龙的油画,一边悬挂着杨小民的水墨作品,油画与水墨画最终交汇在一起。在当代开放的文化氛围下,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之间如何进行艺术的交流和碰撞?杨小民认为,艺术家最简洁、最主动的交流方式就是创作,“把各自的作品放置同一空间,比任何语言更直接。”
两位分别来自东西方的画家有着共同的绘画理念,他们的作品既有本国传统风格,又“我中有你”。巴龙的创作的一系列“向日葵”作品中,既有色彩鲜亮、对比强烈的《北极光》《开满向日葵的田野》等,也有模糊边缘如中国画般色彩晕染的《吐丝的星星》,他在后期创作的《玛若那的影子》更具有清幽静寂的中国画意味。巴隆告诉记者,他2009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经常被误以为是水墨画,而实际上只是用炭笔画的,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
杨小民的中国画以墨色为主,笔触粗放朴拙,崩发出强烈的冲击力,与水墨画大量留白、含蓄内敛的风格相去甚远。“我的创作依然是中国风格,但与传统文人画差距较大,同时我也吸收了西方的绘画风格。”杨小民出生于农村,《乡间响锣》《收工》等许多作品画的都是家乡的景象,但狂放的线条与人物造型灵感则来源于西方艺术。
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思考人生、探讨生活。巴龙的作品既画出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又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杨小民的作品则始终关注在城市扩展中逐渐消失的村庄,以及城乡更替的进程中焦灼的人群。
“对画”也让艺术家产生共鸣。巴龙说:“尽管我用色彩来画画,杨小民用黑色画画,但他用黑色画出了所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