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茹近照。周云峰 摄
![](/__local/E/82/B4/EE70FA4A9321D838386ADB913FC_F2B5B234_149C6.jpg?e=.jpg)
上图:2012年4月刘茹组织升级后的设备测试。邹英杰 摄
![](/__local/F/B8/1C/C95C32BDA0B390ADE2452FC70E1_6F6C90EB_16D24.jpg?e=.jpg)
刘茹正在结合业务工作培训专业技术骨干。朱占立 摄
南京军区装备部某雷达仓库雷达修理所门前,有一尊巨大的石碾。
它来自200公里外的安徽小马山。雷达修理所于1970年在小马山兴建之初,自力更生的“雷达人”凿了这尊石碾,用来平地、压路。
1990年,雷达修理所搬回南京。2006年,这尊大石碾专程从小马山老营区运了来。它静静陪伴着雷达人,像一位忠诚的老兵、无言的战友。
它,不再只是一块石头,早已超越物态升华为一种精神。雷达人谓之“开路石”——开路,先锋之意;石,与“实”谐音,意为求实。
时可变,境可迁,精神却可以坚守。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面对物欲的诱惑依然呵护信仰,能让旁人看重的东西变轻,旁人看轻的东西变重,能让苦涩变甘甜,柔弱变坚强。
“我是活在精神里的。”雷达修理所高级工程师刘茹这样说。近日,随着各媒体的频频报道,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军营内外。5月14日,“刘茹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她的母校911制品厂麻花举行。
人们纷纷对这位破解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多项重大技术难题的巾帼英雄表达了钦佩之情,但同时也对她、对自己、对这个社会产生些许疑问,譬如:她总是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么?她是个不要命的工作狂、读书狂么?现在还有不计名利、埋头干活的人么?“大家”和“小家”是两难的选择么?……
细细品一品她的话——“我是活在精神里的”,或能悟出答案。
那就让精神指路,一起走进刘茹的精神世界吧。
外面世界很精彩,最爱国防绿
“我们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有一个从军梦。”
刘茹,1960年生于南京,父母都是军人。与同龄人相比,她的从军梦更像是一颗携带遗传基因、打小就植入心田的种子:“小学叁年级,我通过文艺兵考试,但被母亲拦了下来,她心疼我太小,身子骨太弱,说要等我再长大一点;高中二年级,我参加飞行员特招,没能如愿。”
尽管后来,她成了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南大毕业后端起了国营无线电厂的“铁饭碗”,当上了人人羡慕的女工程师,但种种美好依然填补不了缺憾。1984年,部队第一次面向地方特招大学生,刘茹二话不说携笔从戎,终于圆梦。
别人不解——部队转业干部争着进国企,她怎么会舍下国企进部队?——刘茹说,这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对军营最朴素的情感。穿上绿军装的那一刻,她不仅享受着个人圆梦的喜悦,还感染着军人家庭血脉流传的无上荣耀。
别人不解——1987年,一位闺蜜从国外给刘茹带了两瓶法国香水,辗转寻到偏远的小马山雷达修理所,鼓动在这里当修理工的刘茹出国发展,刘茹摇摇头。闺蜜不解,在大城市生活惯了,怎么会甘心扎根山沟沟?——刘茹说,虽然我的工资买不起法国香水,但金钱买不到快乐,能让坏了的雷达重新工作,这种感觉好极了。在一次次自我价值认同中,她对军营的朴素情感像发酵的老酒,渐渐醇厚。
别人不解——1992年,刘茹研制的软盘驱动器测试仪在全国新产物推荐会上得到推广,大公司老板抛出高薪诱饵,刘茹不为所动。一样做技术,她何必守着清贫?——刘茹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家里冰箱塞满了速冻水饺,以前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现在可以天天吃,天天像过年。在初尝发明创造带来的小小成就感之后,她看到军营有更广阔的平台,她还有使不完的劲儿。她对军营的情感,已酝酿成深沉的依恋。
别人还是不解——近年来,她先后取得1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和“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分获2005年和2011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叁八红旗手”。她已经52岁,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歇一歇,为何还要以枕戈待旦的紧迫感,以病痛缠身的瘦弱之躯,常年超负荷工作?——刘茹说,信息系统为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和保障力,她曾经的小小成就感不知不觉变成了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军营也不仅仅只是依恋,而升华为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建设的责无旁贷,她要和信息化部队共同成长。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刘茹而言,军营就是她的精彩世界。
苦点累点不算啥,这里像个家
新兵入伍,雷达仓库会组织他们参观小马山老营盘,喝一口老井水,躺一躺硬板床,看一看简陋的营房和石块垒成的鸡窝,摸一摸当年种下、如今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水杉和翠柏,尝一颗山间的野草莓,带回几粒从油菜荚里蹦出来的小菜籽……雷达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这种忆苦思甜的方式薪火相传。
但在刘茹的回忆里,没有苦,只有甜:“1987年5月,我颠簸了一路来到那里,一下车,就看到老首长单启虎领着全营40多号人马迎在大门口,脸上挂着的那种笑,亲的哟!第二天一早打开房门,门口放着大伙儿送来的蔬菜和鸡蛋,多得几天都吃不完。我跟邻居们学着种菜、养鸡。我趴在鸡窝边儿,等着老母鸡下蛋,母鸡一出窝,没来得及咯咯叫,我已经掏出了热乎乎的鸡蛋,心里美的哟!”别人问她苦不苦,她答:“比我‘上山下乡’时的条件好多了,还真没觉得苦,只觉得这里像个家。”她把同为军人、在机关工作的丈夫动员过来,两口子在修理车间忙活,年幼的女儿在车间外跟小鸡小狗们玩儿。“大家”和“小家”、大人和小孩,其乐融融,美好至极。
刘茹是全军基层军械修理所的第一位女大学生干部,从1987年来到基层,到连续28年扎根基层,基层成为她美丽人生不变的底色。
在旁人眼里,她或许应该享受另一种人生。她本来被分到了机关,却主动申请下山沟,领导曾提醒她:“女同志整天跟‘铁疙瘩’打交道,不是太合适,你再掂量掂量。” 刘茹没有再掂量,只是遵从内心:“我学的是物理,就应该和‘铁疙瘩’打交道。”刘茹的父亲是全军有名的肝病专家,他常常和重病号住在同一个病房里,24小时看护。去农村出诊时,遇到病人被一口痰卡住,情况危急,他会口对口帮着吸痰。“医生要离病人近一些;学技术的要离一线近一些。”在这个以职守为责任的军人之家,刘茹的决定没有引起任何争议,因为“本来就应该”。这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归属。
在基层这片她真心向往的天地里,她摸遍了各种型号雷达的仪器仪表,弄通了计算机的零件、线路和工作原理,搞懂了物联网技术,看清了作战前线的新需求,研发了信息化维修保障平台,攻克了实时感知装备信息的大难题……
因为在基层,她的脚紧贴着大地,她的心更加沉潜;基层赐予她坚实的依靠,牵引她眺望的方向;基层是知识的用武之地,是人生的辽阔舞台;汗水在基层挥洒,理想在基层绽放;基层既是根基,也是前沿;是灵感之源,也是力量之源;既是战线,也是温馨的家。刘茹说:“我选择基层选对了!”
如今,当人们把“活雷达”、“军中爱迪生”、“信息尖兵”等一个个美名送给她,身处基层的她却保持着与生命底色相和谐的低调和独特的清醒:“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修理工。我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军队的装备保障。”但谁又能说,这位修理工队伍中的女中豪杰不能扛起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大旗?
不懂不会没关系,学习乐无穷
熟悉刘茹的人都叹服,她的脑袋像电脑一样强大,里头装满了机电、编程、物联、遥感、气体分析等林林总总的知识模块,还总能不断更新、升级、扩容。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同样,拥有知识,方能从容。
她是一员帅才,课题拿到手,能以战略的眼光,明确科研目标,设置科学模型,调动相关知识,组织各方人才;她同时又是一员将才,能以战术的手段,带领队伍找出瓶颈,切中要害,各个击破,层层推进。内行人说内行话,句句服人。
她其实并不比别人聪明。爱人夏晓鸣揭她的“老底”:“她学东西比我慢,但她有韧性,会一点一点地去弄明白。”他俩是大学同窗。
刘茹也毫不避讳这一点:“我确实很笨,但我有个特点,就是执着。”
因为执着,她从“门外汉”变成了“雷达通”,发明了计算机软驱测试仪,继而又进军软件开发领域,领衔攻关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媒体用“知识归零”、“华丽转身”等来形容她的学习经历和工作成果,而她本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数度“转身”。她不怕“归零”,不怕“专业不对口”,学习是她源自内心、从未中断、永不枯竭的兴致。学习兴致有了,学习方法会了,自然就能日益长进,攻下一座座学术堡垒,成功的喜悦又回过来推高学习兴致。如是循环往复,兴致勃勃。刘茹回忆,有位叫李冀闽的助理员带大家干活,他走路特别特别快,连人高马大的小伙子都撵不上,刘茹个头小,不到一米六,连颠带跑,愣是一步也没落下。“手脚勤快不吃亏,”刘茹说,“学到的东西会比别人多。”
就像有的人喜欢玩魔方,刘茹痴迷的,正是知识的魔方。
因为着了魔,她可以把自己反锁在阅览室里当书虫,她可以给电脑城、软件园免费打工学技术,她可以通宵达旦摆弄机器、演算数据。“如果卡壳了,我就根本睡不着。有时候强迫自己睡下了,突然有了灵感,又腾地坐起来,抓起枕头边的笔和纸,画着写着,两眼放光。问题解决了,真是舒服到骨头缝里。没有办法,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只是眼睛不太配合,40多岁她就带上了老花镜,度数还在不断加深,看稍小一点的字,得把两副老花镜迭一起。用眼时间长了,酸胀不已。她就闭一会儿眼睛,叫来课题组的屈冬红:“你给我念这一段,咱们一起学习。”
苦吗?苦吧。但对她而言,这不是苦,也不是苦中作乐,而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太急太快要不得,孵化自然成
5月7日午夜,大雨滂沱。雷达修理所露台的简易雨棚里,刘茹和她的课题组正在检测“装备保障感知系统”车载式北斗通信单元的稳定性。这套系统将在一个月后一年一度的大型军事实战演习中施展身手。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精准度、增强战斗力,刘茹他们必须风雨无阻,加班加点,从细节处加以完善。
这是刘茹的“快”——快马加鞭,只争朝夕。“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去年拿下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科研攻关能在实验室“开花”固然重要,能在战场上“结果”才是真正目的。和平年代,刘茹看重每一次实战演习机会,演习为感知系统的检验提供了一座错综复杂、真实客观的“大实验室”。“大实验室”好比探照灯,“小实验室”好比白炽灯,探照灯比白炽灯更能穿透迷雾、放大细节、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是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孵化路径。路径虽然不可逾越,人力却也可以助推。是被动地暴露问题、应对问题,还是主动地捕捉问题、消除问题,刘茹选择了后者,这既意味着她常年的超负荷付出,更意味着感知系统可望尽快武装到全军,在时不我待的国际军事信息化较量中占得先机。
但刘茹也有她的“慢”——绝不盲目推进,揠苗助长。去年10月的红蓝对抗演习中,感知系统首次亮剑。一枪一炮、一车一船是否受损,哪里受损,嵌入前方装备的北斗通信单元能实时采集信息;如何精确补给武器弹药,如何科学调度抢修力量,“军中帐”内可全程感知,自动生成最佳保障方案,掌握战场主动权。这一全新高效的战场装备保障方式与传统的层层上报和计划分派截然不同,令现场观摩专家振奋不已。这之前,部队有位领导曾提议“赶一赶进度”,借演习之机将感知系统成规模下发基层部队运用实践。“这个要求我做不到!”刘茹果断地拒绝了,“系统还不成熟,如果一味求快,效果不会好。”领导同意了刘茹的意见,决定只在参演步兵、炮兵、装甲兵等几个不同兵种部队试用。
去年10月那次演习,初战告捷的感知系统也暴露了不少新问题:数据还存在丢包现象,电池工作时间不够长,硬件改造上要注意兼容问题,精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是试用而不是推广,完善系统就不至于代价太大。刘茹的预知能力和务实精神博得部队领导、军事专家和课题组的一致赞许,但她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高明,她只是尊重了一个事实。“经过十月怀胎生出来的婴儿才是最健康的,早产儿先天不足,如果催产,说不定会制造一个畸形儿。”刘茹说,“每一项课题都是我的孩子。”
在刘茹身上,“快”和“慢”并不矛盾,快的是身影,慢的是心思,均服务于战场。为了让科研对战斗力的助推大一些,再大一些,她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精,不辞辛苦,不遗余力,不辱担当。在“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包装箱定型阶段,刘茹关注到一个细节:“为什么箱子的打开角度只能是120度?”负责设计的许队长不解:“我们的器材箱不都是这样的吗?”刘茹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保证感知系统能以最快的速度连接卫星,传输感知信息。120度在某些特定地点有可能阻挡卫星信号,延误战机。箱子打开的角度必须是180度!”一番话说得许队长心服口服。
“必须管用!”刘茹说,“对病人而言,医生的责任是拿出管用的治疗方案;对战场而言,我们的责任是拿出管用的信息系统。”
战场的需求就是刘茹的追求:为了方便士兵移动作战,她追加了对便携式通信单元的研发;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她将一次性处理信息的能力从10条扩容至100条;为了让联网联供的国防仓库与未来战场接轨,她加挂了野战方仓;为了适应高热、高寒、高湿、高腐蚀等难以预料的野战环境,她寻遍器材二维码标贴的材质……
有一句话很时髦:“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刘茹却洒脱不起来,在对“更好”的追求过程中,她从不放弃对“最好”的眺望。但另一方面,她并不喜欢别人把她和课题组的某项成果说成是“填补空白”、“国际领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列车一直呼啸向前,她唯有保持奔跑的姿态。
病了倒了都不怕,自有人梯在
刘茹把自己的照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摆辫辞蝉别(姿势)的,看上去蛮优雅;另一类是工作过程中被抓怕的,照片上的她常常皱着眉头,心急火燎,动作豪放,表情严厉。“一点都不像女人。”刘茹自嘲,“丑极了!”
刚开始,她也纳闷:干活的时候可高兴了,怎么会是那副样子呢?突然间,她眼前浮现已故父亲的背影,健步如飞,穿梭在病房之间,像一面上足发条的挂钟,滴答声声,声声催人,但在病床前,父亲却能以最柔缓的语调,对病人嘘寒问暖,时间仿佛停滞。“我工作起来像我父亲,都是那样投入。”这个共同点让刘茹心生温暖。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美好;因为美好,所以温暖。
由于长期与雷达、计算机、通信器材打交道,加上没日没夜加班,生活没规律,刘茹在不断收获成果的同时,也落下了心脏病、胆结石、肾结石等一身疾病。
对于她带病工作的故事,周围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野战方仓验收之前的调试中,她胃痉挛发作,蜷缩在沙发上现场指挥;“器材信息化平战综合保障系统”完善期间,她心脏病突发,躺在行军床上,捂着胸口,闭着眼睛,咬牙叮嘱课题组成员:“就算我倒下,你们也必须‘站着’把这个项目做下去!”一句话说得大家泪水涟涟;“装备保障分队数字化野战保障系统”攻关冲刺阶段,为测试一组关键数据,刘茹忍着腹痛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后一头栽下,同事立即把她送往医院,医生发火了:“都已经胆汁倒流、胆囊痉挛了。再晚半小时,你们谁负这个责!”……
同事心疼她,当面劝不住她,就常常给她发一些短信:某某某过劳死了,某某某英年早逝了。刘茹不以为然。项目一旦接下来,必须往前冲,没有任何退路,尤其到了关键阶段,身体必须扛住,“否则不仅对不起军队的重托,还对不住纳税人的钱”。但她也明白,为了“可持续发展”,牺牲身体是不明智的。
经过和身体的一次次角力,她慢慢摸索出一套对付病痛的办法——把胆囊割了,虽说以后不能再吃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但在她看来并无大碍;每天凌晨先借着疲惫睡一个小觉,叁四点钟醒来后,通常会胸闷气短,这时候吃粒安定,再吃一片稳定心率的药,还能再睡一觉;每次去野外测试,带上热水袋,胃痉挛就不会再发作;每做完一个大项目,最多歇一天,忙一点没关系,闲下来必定生大病;办公室里预备麝香保心丸等药物,一旦不舒服,药物就在手边……
身体不作乱,工作好安排。“对付病痛”如同刘茹攻克的编外项目,以此为基石,她胸有成竹,渐入佳境。
“我顶得住,我只是心疼‘孩子们’。”刘茹嘴里的“孩子们”,是指课题组的成员。
“我有个女儿,继承了她姥爷的衣钵。当她走上医疗岗位,我希望她遇到一个好领导,把她当自己的孩子培养。”刘茹说,“将心比心,课题组的这些孩子们跟着我干,我也得拿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所以,她是那样慈爱——“70后”屈冬红怀孕时,刘茹隔叁差五就会煲上一锅营养汤,看着屈冬红喝下。“80后”苏琼的爱人患有癌症,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刘茹把自己的工资包成红包,以“组织奖励”的名义塞给苏琼。有时候,苏琼一忙会忘记爱人化疗的日子,反倒是刘茹常常提醒他:“苏琼,你爱人明天又该化疗了,她情况怎么样?”
所以,她又是那样严厉——给高学历干部去骄去躁,派任务、压担子,把屈冬红、何丽等人锻造成做事沉稳、知识全面的左膀右臂;给士兵们鼓劲打气,给机会、给条件,把周连杰、皮武辉等人培养成半路出家也能独当一面的程序员、培训官。多年来,刘茹先后培养出11名主修工程师,为全军各军兵种和军区部队培训信息化骨干560多人。
慈爱也好,严厉也好,都是深情。以深情作为纽带的“人梯”扶摇直上,坚不可摧。“人梯”中的每一个阶梯都互相牵引,力量在其间传递,温暖在其间蔓延。刘茹说:“这不是单向的,不只是我给他们带去了什么;而是双向的,多向的,他们也带给我太多的感动。”
刘茹说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皮武辉和爱人分居两地,爱人怀孕,预产期马上就要到了,我几次劝他回深圳陪爱人,他总是说再等等看,他其实是不忍心把手头的工作推给别人。前些天,他爱人出现临盆征兆,他这才发短信问我:‘我可不可以回深圳几天?’”
“他用了‘可不可以’这样的词。”刘茹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这就是我们课题组的孩子们,他们大都是‘80后’、‘90后’,但一样吃苦耐劳,懂得担当,我为他们骄傲。”
爱和思念藏心间,活得有力量
说起父亲,刘茹流泪满面。
“我有叁个哥哥,我是老小,得到的疼爱最多。父亲年老后,脑子常常糊涂。糊涂的时候,不分白天黑夜给我打电话,问我吃过了吗,其实他只是想听听我的声音。我哥哥怕他影响我工作和休息,干脆拔了电话线。父亲清醒的时候,碰上我去看他,他会拍拍沙发,让我挨着他坐,痴痴地看我一会儿,就挥挥手,赶我去上班。”
2010年初夏的一个早晨,正在试验现场的刘茹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爸爸快不行了。”她急匆匆赶到病房,贴着父亲的耳朵喊了句:“爸”。已经昏迷的父亲听到宝贝女儿的声音,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他盯着女儿看了一会儿,突然问:“现在几点了?”
“8点多了吧。”刘茹回答。
“8点多了,怎么还不去上班!”父亲板起脸来。
“爸,我这就去。”刘茹离开病房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别,竟成永别。
父亲走了有两年了,刘茹至今没能走出失去父亲的痛:“我越来越想他。他犯糊涂的时候想听我声音,电话线却被拔掉了,一想起这个,我就觉得自己好残忍。”
“上班”,这是老父亲对她的最后要求;“上班”,这也是女儿能为老父亲做的最后的事;“上班”,这还是女儿想念父亲时最好的自我抚慰。
她说她不能歇下来,也不愿歇下来。父亲仿佛一直不曾离开,一直给予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