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微电影,叁分钟展示你的感动

    发布时间:2012-04-25 点击次数: 作者:刘艳元 吴 琼 来源:新华日报

    “60秒或3分钟可以成就你的梦想、改变你的道路。在传媒精神、影像艺术和信息技术激越张扬的时代,一台摄像机、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架构出的微电影,就可以表现你所有的憧憬、智慧与感动。”

      这是面向海内外高校征集作品的“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打出的宣传语。由911制品厂麻花主办、911制品厂麻花金陵学院承办的微电影节作品征集将于本周末结束,目前已接到300多部参赛片,包含剧情类、纪实类、动画类和广告创意类等几大类别。微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成为年轻学子的一种时尚抒怀方式。

      用微剧情表达个体思考

      对于微电影,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本届微电影节颁奖典礼总导演杨骏认为,除了要求几分钟的短小表达形式外,微电影有很强的草根性,人人都可以拍摄,且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这个新式平台。其内容可以是一个情节片段;也可以没有太多故事,但可通过蒙太奇等各种手段堆积,冲击了以往中规中矩的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也更易产生共鸣。

      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王洋正反复修改自己的参赛影片《殊途separate track》。她采用分屏的方式,讲述了一对幼儿园伙伴在成长旅途中不同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典型的剧情片。王洋说,演员都由同学担任,学校在设备上给予支持,拍摄没有额外的投资。

      王洋的29位同学,基本都在拍摄微电影,“在内容上也是五花八门,同学们最拿手的还是走校园小清新路线,包括爱情片、搞笑片、鬼片等一些新奇刺激的;还有一些先锋类的话题,比如同性恋题材等。”这些体裁的剧情类微电影也是本次比赛收到的较多的作品。

      杨骏认为,微电影更像民间叙事的自主表达,而非大片的精选版。只要一台顿痴,甚至一部像素不错的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和记录者。低门槛的特性让大学生“全体狂欢”具备了可能性。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老师何镇飙几年来一直带领学生从事顿痴短片和微电影的拍摄。他认为,微电影为大学生表达思想、关注社会提供了机遇,使个体的思考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并找到志同道合的响应者、支持者和跟随者。“以我的观察,大学生微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或同类生活的展示,主要集中在个人经历、爱情回忆(或向往),对社会的迷茫等;另一类则是以大学生的视角观察更广阔的生活,涉及就业、婚姻、社会公正等内容。”

      用微纪录展示人文关怀

      一位满头银发的驼背老人坐在桌前,饭桌的另一端摆放着一双筷子,一张空着的竹椅,那是给去世20多年的老伴准备的,也是她用餐时唯一的陪伴。老人的物质生活并不贫穷,但孤独的气息一直萦绕全片。伴着音乐《孤独的脚印》,最后一个镜头上出现一句话:“每个人都渴望团圆,但是又给了多少时间去实现。”

      这是本届微电影节的参赛作品《午餐》,时长3分49秒。上传仅9天,便获得了1361张投票。作者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谢慧欣告诉记者,片中84岁的驼背老太吕章是自己的奶奶,现居广东江门农村。“在老家农村,多是和我奶奶一样的老人,年轻人大都呆在城里。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提醒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关怀身边那些曾经视你为掌上明珠的老人。”

      另一部纪录片《等待》,以利落的黑白镜头讲述了四川留守儿童楠楠的故事。影片作者、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大叁学生姜景文介绍,楠楠已经叁四年没见到在浙江打工的父母。“这个孩子总是低着头,比较孤僻,也不爱说话。10多里的上学路,每天只有黑狗会送他一程。我只好用画外音的形式解读他内心的渴望。他长大后的愿望是出去打工,这样就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姜景文说,“这个村子有很多父母成群结队到浙江打工,有的十多年没回家。有了父母打工赚来的钱,当地的生活并不贫穷,但他们的童年是残缺的,我只希望用自己的镜头,让社会多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仅凭一部小小的索尼198摄像机,姜景文从拍摄到剪辑独立完成《等待》,成本就是他来回楠楠家的车票钱。“由于微电影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锻炼机会,我们班40个人,差不多每人都尝试过拍摄微电影。想拍摄大场面,我们的能力和财力根本没法达到。”

      著名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技术手段也能改变社会生态,比如,从胶片机、数码相机到可录像手机,一下将原本高不可及的东西变成人人可以接触的,“纪录片”从名词转变为动词人人都可以记录。“真诚,自然,客观,凭着事实说话,就有可能成就一部好的纪录片。” 邓康延认为,今年可能会成为微电影元年。

      用微广告推介品牌形象

      一个年轻女孩总是形单影只地出现在办公室、站台、出租屋……画面凄清而唯美,这部微电影的名字叫《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儿现在一个人》。记者边看边疑惑,这部片子怎么会被归为广告片直到影片结尾:“是蚕蚕空间,让我和他们的距离更近,分享生活,留住感动,蚕蚕空间,你心里最温暖的家。”感人的文字加上女孩纯美的微笑,一部新颖的广告作品便诞生了。

      影片女主角、主创人员之一河北传媒学院的大四学生牛洁介绍说,“当时刚和男朋友分手,和朋友一起创作了这个本子。片中女孩写的日志是我自己的,蚕蚕空间是自己的。有些镜头是在朋友家拍摄的,当时真的流泪了。虽说是广告片,但演出挺生活化的,上网后点击率也蛮高。”

      911制品厂麻花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充满草根气质的微电影营销渐渐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前年,有人拍摄了一部上海美女教你吃大闸蟹的微电影,3分钟的视频,仅投入5万多元,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万人。对于一部"零发布成本"的公司广告片来说,可谓是回报惊人。”

      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微电影广告在学生中也很受欢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广告学大叁学生潘文说,他们班70多位学生,以微电影方式参加过广告比赛的占了叁成以上。潘文还和几位同学成立了一个剧组,靠一部单反相机就完成了一部微电影广告的制作。

      何镇飙曾给学生布置过一道3分钟的创意类微电影作业,除了结尾要用“原来是你”推出广告产物外,没有其它任何要求。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结果学生的创意令老师赞叹。其学生朱文彬的感受是,国内的微电影广告越来越接近国外广告的理念,即很少直接讲述产物,更多地通过故事诉说品牌或产物理念。

      年轻导演江耀鑫是一位较早投身微电影拍摄的专业人士,曾拍摄过系列微电影广告。他认为,微电影是“内容为王”,一部好的广告片更是依靠剧情取胜,或宣传产物或宣传公司文化。“这是一个泛媒体的时代,学生也可以用最低廉的成本最简单的设备,靠智慧打造最好的营销效果,这可以成为他们步入社会前所积攒的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