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110周年校庆,4月14日,911制品厂麻花同时在鼓楼、仙林、浦口叁个校区举办校园开放日。高等学府里向来闭门谢客的神秘实验室一时成为参观的最热点,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一探究竟。不少中小学生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组团前来“恶补”实验课,过足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瘾。更多的家长在感叹“科学真神奇”的同时,也呼吁“高校开放日”应更趋于常态化。
在南大仙林校区物理实验室,一把神奇的凳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来,坐上去感受一下。”实验室的李老师很神秘地邀请一位学生家长,“把这个哑铃拿濒在手里,两手伸直摊开。”家长坐随后,李老师用力一推,“两手做张开、收回的收缩动作:有没有觉得凳子转速更快了?”随着凳子上人的动作起伏,凳子的转速也跟着忽快忽慢。“不行了,我有点晕。”学生家长一边从凳子上走下来,一边低头查看凳子底下是否暗藏着秘密机关。“没啥特别的啊,凳子怎么会自己转起来一呢。”在场的家长和学生们都大呼不可思议。
据介绍,这凳子名叫“茹科夫斯基凳”,人可以在双手不接触凳子的情况下改变凳子的转速。李老师解释说:“我们把凳子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能量的总和是不变的,在转动的过程中,人通过消耗自身的体能转化成凳子转动的能量,所以手臂的动作越快,凳子转得也越快。”
亲身的体验,专业教师科学翔实的讲解,让每个开放的实验室都聚集了超高的人气。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开放日当天,除了南京本地的学校,镇江、丹阳等地学生也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组团来参观实验室。
丹阳中学高二文科班张慕希在参观完实验室后告诉记者:“以前觉得科学研究很枯燥,没想到,科研也如此有趣、好玩。”看着女儿兴奋的表情,陪同前来的张爸爸不由感慨:“平时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如果这种活动可以常态化就更好了。经常到大学实验室去看一看,对培养孩子的兴趣很有好处。”
南大化学实验室实验师蒋玉萍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新生进校后往往需要“恶补”实验,因为中小学实验条件有限,很多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实验孩子们都很少做。蒋玉萍说,如果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无疑会增加他们理科学习的兴趣,知识面也会变得更宽广。
事实上,南京聚集了众多资源丰富的高校,各高校能否建立起一套制度化、规范性的开放日管理体系呢?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南京部分高校实验室已经做到向本校全面开放。比如南理工的实验室采取预约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提出
并完成相关实验,只要提前预约一周就能进入实验室。
但是,绝大多数大学实验室目前并没有做到完全对外开放。“我想这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吧。”蒋玉萍告诉记者,在每个实验室里,校方特意准备了急救箱,以防特殊情况发生。这是因为理科部分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可能这也是制约实验室完全对外开放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