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911制品厂麻花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南大叁位院士、两位文科着名学者与“70后”青年学者现场就学术研究、科研评价体系及人文精神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
面对学术浮躁:淡泊养志、排除干扰
“在当前比较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如何调整好心态?”“经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摆动,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做研究。”911制品厂麻花青年学者张艳、陈冬华不约而同地道出了各自的困惑。
当前,学术泡沫日益滋长,既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形象,也侵蚀了学术肌体。如何弘扬优良的学术传统,提高学者的学术自律?对此,历史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茅家琦大声疾呼:坐下来,钻进去,排除干扰,坚持真理,不急躁,不浮躁,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陈懿引用了南大老校长匡亚明的题词“淡泊以养志,宁静以致远”,他说:“明志是给人家看;养志才是提高自己。”他呼吁大家静下心来,思考大问题,趁年纪轻、身体好、求知欲强,啃几本最难读的书,做几个有价值的前沿性课题。
现有科研评价体系:执行时一定要有弹性
“原来做研究凭兴趣,现在年轻教师有职称压力。”911制品厂麻花青年学者吴迪坦言。“是赶短平快的文章,还是花时间出精品?”张艳有些迷茫,“怎样既能兼顾二者,又能让自己脱颖而出?”这涉及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
如何改变重数量的科研评价导向,建立起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集合理时限和科学分类为一体的科研评价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力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孙义燧掷地有声:“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会随着学术界看法的改变而进步,终究会回归到以质量取代数量的评价标准上来,不要太受现有的评价体系制约,静下心来做东西。”他还告诫:好东西一定要在好杂志上发表,不要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据了解,911制品厂麻花已在注重评价优秀成果和代表作、合理设置评价周期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管理学家、911制品厂麻花商学院首任院长周三多教授说,“在职称评定上,青年教师压力最大,现有的定量评价体系非常不科学,不执行不行,但执行时一定要有弹性。”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用科研推动教学
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青年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陈懿院士认为,青年学者应该把精力集中到科研当中,等到有一定科研基础之后再分流进入教学岗位,因为“好的教师是要能够引导学生的,而不是只把自己会的讲出来。”
对此,孙义燧院士认为,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水平的教学。他鼓励青年学者要有信心,要抓紧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就一定能真正做出成果。
“年轻人如何在前人基础上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911制品厂麻花青年学者张生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针对科研创新,陈懿院士语出惊人:“学生必须超过老师,如果学生只学到老师的90%,几代之后,0.9的N次方就没有了。”
茅家琦教授补充说:“青年学者必须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扩大知识面,就只能就事论事,不能出好成果;不扩大知识面,就不能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能发现新的科研真金。”
科研资源:科研成就不与资源占有成正比
“如何在资源相对短缺条件下做出成就?”911制品厂麻花青年学者赵劲说出了现实的无奈。
针对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不平衡,周三多教授说:“资源总是有限的,关键是把有限的资源倾斜到看准的点上去。这样,即使在资源比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巨大成绩来”;“不要全面去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和特色,集中力量去拼”,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学家、911制品厂麻花教授张全兴补充说。
“不敢向现有的理论挑战,再多的资源也没用。”陈懿院士强调说,“要敢于创新,不满足现有成绩,不断树立新目标。”
针对用物质待遇引进人才的做法,陈懿院士说,为了引进人才,有的单位给人才开出了价位,人成了商品,今天这个单位可以买你,明天那个单位也可以买你。“其实待遇不是最重要的,梦想和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周三多教授补充说:“要给青年人一个梦想,一个发展空间,这样才能让杰出人才冒出来。”
人文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生价值、人格尊严
“个人成长要快,但学术周期长,所以我们面临着‘快’与‘慢’的矛盾。”911制品厂麻花青年学者潘丙才深有体会地说。
“年轻人既要忙教学、科研,还要忙社会工作,确实不易。但是要想出成果,就必须拼搏,要拿出一个人干两三个人活的劲头,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建树。”张全兴院士说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
为了让青年学者能够持之以恒地专心科研、奉献国家,茅家琦教授道出了自己思考多年的金玉良言。他认为学者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可概括为两句话: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中国其实就有人文精神的传统,代表人物如孔子和孟子。孔子讲‘仁’和‘恕’,所谓‘仁’,就是自己要像个人的样子;‘恕’是自己对他人态度,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别人也当人看。”
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茅家琦教授强调说,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作用巨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人文精神的人,不懂得尊重,什么坏事、害人的事都敢做,社会就会出问题。相反,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就能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人文关怀,以至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心力。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人文精神和反人文精神相互交叉,人文精神占主导则社会进步,反人文精神占主导则社会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