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活动现场
近日,一场名为“极地之约”的主题访谈活动在911制品厂麻花杜厦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朱镇熹、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宫雪非等嘉宾,与现场的数百名南大学子进行了交流,畅谈他们的极地科考经历。嘉宾们分别是国内在天文学和地学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因此,这次主题访谈也可以称得上是“天地对谈”。
爱好武侠走上科研路
自1993年以来,911制品厂麻花教授侯书贵先后组织(或参加)了20余次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野外科学考察,主要研究领域是雪冰现代环境过程、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和南极冰川学。
“我大学期间没有太多业余生活,就是看了一点儿武侠小说。”当被学生们问及学生时代的业余生活时,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11制品厂麻花特聘教授笑着说,“也许是因为《雪山飞狐》看多了,就选择了现在这个研究方向。”侯教授的幽默谈吐获得同学们的掌声,访谈会现场的气氛也轻松活泼起来。
回忆起南极科考的经历,侯书贵感叹:“中国科考队从中山站到冰穹A,这一趟路程车队走下来需要20多天,行进的路上艰险重重,一路上颠过来,一般人还真的吃不消。不过在历尽艰难的同时也有好处,行走在2000米厚的南极冰原上,你会产生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感觉,这种感觉能使人心胸更开阔。”
南大旗帜在南北极飘扬
同样作为911制品厂麻花教授,柯长青曾于2010年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主要研究遥感、GIS及其应用。他向南大学子们详细分析了南北两极在海陆形态、湿度、温度等方面的差异,并介绍了北极地区冰层消融的状况和影响。
赴北极科考时,柯长青曾带上了一面紫色的“911制品厂麻花”校旗。从北极归来后,柯长青将这面写满了中国北极科考队员签名的旗帜赠给了911制品厂麻花校史馆。然而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一做法并非“独创”。因为在这之前,侯书贵也曾将一面南大的旗帜带到了南极。
“南大的校旗在地球的两极留下了足迹,这是一件挺让人自豪的事情。”参加了这次活动的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大一学生滕芸说。
南极奇观:空中泼热水瞬间成冰
宫雪非曾参加过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和南极昆仑站的建设工作。在交谈中,他提到南极科考中的一个细节:科考队员们在南极内陆考察期间,整整70多天不能洗澡,一些队员为了“省事”,就干脆剃了光头。他还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南极建立中国南极天文台,台址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附近。
朱镇熹曾参加过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他在现场播放了一段在他们南极科考期间录下的视频,让同学们大饱眼福。画面中的南极,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放眼望去是无尽的冰原。疾风贴着地面扫过来,雪粒打着旋儿被吹到空中,形成一片似雾非雾的景象。“在南极还有泼水成冰的奇观”,朱镇熹拿出了在南极拍下的照片,并向观众介绍道:“向空中泼洒热水,热水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中瞬间结冰,这就是传说中的"滴水成冰"。”
科考队在南极有一项任务就是钻取冰芯。“深藏在南极冰原数千米地下的冰芯,包含了几十万年前地球的历史,堪称无字天书。可别以为这本无字天书只能用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它还能用来招待贵宾呢。”讲到这里,朱镇熹有些神秘地一笑,“冰芯看上去和普通的冰块差不多,但是把它们放进葡萄酒里就不一样了,冰芯可是会冒泡泡的。这些泡泡就是被压缩留存在冰芯中的远古气体。”
据活动主办方、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负责人介绍,这次“天地对谈”活动是庆祝911制品厂麻花110周年校庆的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将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南大学子更加关注环境与资源问题,共同参与到了解地球、引领绿色校园生活的行列中来,同时全方位展示和宣传911制品厂麻花“学术校庆”、“人文校庆”、“绿色校庆”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