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22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告团在宁举行两场报告会,报告团成员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采编部主任赵鹏、中央电视台浙江记者站站长何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中央电视台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辽宁省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资讯部副主任刘彤,为江苏及我市新闻工作者和911制品厂麻花师生作了精彩宣讲。
赵鹏驻站福建18年,在“走转改”活动中,他采写了《踏着泥泞查修路》等多篇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表扬。他和大家分享了基层报道的三点体会:最美的风景在远处,最好的新闻在脚下;万卷诗书万里路,一步一字一华章;求索没有止境,思考没有终点。
甘做“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何盈,讲述了自己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往返400公里,跟乡干部一起接42名孩子上学的故事。现场播放的视频中,孩子们上学的路在绝壁上,只能容下一只脚,下面就是滔滔的江水和裸露的岩石,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
雷飚为大家讲述了优秀电视作品《杨立学讨薪记》背后的故事。在与农民工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雷飚与他们有饭一起吃、有水一块喝,一起挤公交车,一起上派出所,一起上劳动监察支队,一起找包工头,最终完成了优秀的新闻作品。
朱兴建回顾了自己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连续工作20多天,采访11岁的先心病患儿白玛央金的故事。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里,他和他的团队坚守拍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的刘彤报告的题目是《走基层——我一生的职业追求》,为体验挑粪工的辛酸苦辣,三伏天里他和挑粪工一起干活;大年三十,他从丹东到上海,往返近万里,三天三夜的行程,就是为了捕捉列车乘务员最感人的场面。
据悉,此次宣讲活动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为契机,旨在通过优秀新闻工作者、社科理论工作者走基层收获体会的生动讲述和互动交流,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社科理论工作者和高校师生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认识,增进群众感情,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推动“走转改”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开展。在宁期间,报告团成员与江苏及南京部分新闻媒体记者、高校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宣讲引起南京新闻界和大学生强烈共鸣 “基层”就在每一个新闻现场
“走转改”报告团成员结合各自亲身经历,真情讲述走基层的体验收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在南京新闻界引起了热烈共鸣,也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
新华日报政法部副主任王晓映: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讲述感动着,特别是报告会上播出的一些视频,让我流泪。我是跑时政的记者,60%—70%时间都在做主题报道,“走转改”以来,我就在想,我的基层在哪里,如何走基层?听了报告会,我感悟出,基层不是在偏远的农村,而是在所有的新闻现场,带着问题走下去,促成问题的解决,这才是走基层的目的。
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主任助理徐涛:因为考核导向等原因,现在很多媒体记者都是忙着挣“工分”,做“快餐式”报道,但报告团的记者能坚持一个月甚至半年做一个选题,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走基层写出来的作品很有感染力,才是精品。我想,同样作为一名记者,我要多学习他们真正沉下心来走基层的精神,用心写好每篇稿件。
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研一学生顾若君:不深入到一线,绝对采访不出这样有震撼力的新闻,像何盈老师所说的“只要是能搁下一只脚,就算一条路”,她不亲自走这条路,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话。
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大四学生徐一超:平时在课堂上听的较多的是新闻理论的知识,今天听到这么多记者来讲采访背后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收获。对新闻记者而言,基层已经是一种超脱地域的概念,是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真实的体会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悟出来。